上海市政協:三天四場“頭腦風暴”,建言“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政協建言“十四五”正火熱。4月21日至23日,市政協經濟委、人資環建委、港澳臺僑委等分別圍繞經濟增長、生態環境治理、城市交通建設等議題召開四場座談會,聽取職能部門介紹情況,邀請在各領域工作的政協委員圍繞主題發表見解,颳起頭腦風暴,激揚政協智慧。

經濟委:為市場主體“鬆綁”提升經濟活力

4月21日,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召開“上海‘十四五’規劃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課題調研”經濟委員會分課題調研座談會。

市政協常委、民建界別召集人、經濟委副主任、民建市委專職副主委汪勝洋認為,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能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他建議,可以把增長目標定為一個範圍,而非某一數值,這樣可以增強因應外部環境變化的靈活性,注重通過改革來廓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尤其要對改革自身的模式進行改革,把‘綜合配套改革’轉變為‘綜合授權改革’”。臨港新片區是上海制訂“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區域,汪勝洋表示,要把特殊綜合保稅區做大,更多吸引國際資本進入。

市政協委員、工商聯界別副召集人、市總商會副會長、上海綠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加亮認為,要增強經濟的活力就要適當對市場主體“鬆綁”。同時,遠郊發展要注重產城融合,“按目前的政策,工業園區裡要建設人才公寓、配套服務等手續非常複雜。”方加亮認為,產城融合面臨“原則上支持、實際上做不成”的窘境,主要是每個區各有做法,缺乏明確、穩定的政策。

市政協常委,市總商會副會長,上海經佳文化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麗佳認為,上海應該在高端製造業的某些關鍵環節、關鍵零部件加強佈局。她認為,上海有必要更深層地思考國資國企和民營企業在參與市場活動過程中的平等。此外,對人才的使用、引進、儲備和培養都應更加重視。

市政協委員、易居(中國)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祖昱提出,當前購房主力已經是90後、00後,這些人的購房需求跟以往大相徑庭:1970年前出生的人,會考慮陽光直射、明廚明衛等因素,而現在的年輕人幾乎不關心。“這會對建築規範、商業配套、教育配套等各方面產生巨大影響。”他認為,疫情會對經濟前景產生很大影響,要作底線思維和最佳追求雙重考慮。

市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趙旭關注第三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她認為,當前“逆全球化”的趨勢已經顯現,建議要重新梳理產業結構,研究產業結構的完整性。對於上海,要特別重視第三產業的升級,提升新技術的滲透率。“目前做得比較好的是電子商務。”但她認為,這還不是“數字化”,因為只能看到成交數據。而網約出租車,就依稀能看見“數字化”的影子,“交易的全過程都能實時顯現和監控”。她建議,要素市場的數據要適度開放,讓參與者能看到要素的流動,這對提升交易的秩序和效率會有很大好處。

人資環建委:以系統治理思維“消黑除劣”

4月21日,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召開“十四五”上海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課題調研座談會。圍繞水環境保護,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職能部門負責人展開交流探討。

會上,市水務局、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務規劃院介紹了本市水環境保護狀況。“十三五”期間,本市水務海洋各項主要指標和任務實施情況良好。目前,6個約束性指標——城鎮汙水處理率、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用水總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都已達標。從整體上看,本市河湖水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城鎮汙水汙泥治理不斷加強,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成效顯著,灘塗整治和水土保持工作有序推進,海洋生態修復不斷加強。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通過全力推進“消黑除劣”,全市劣五類水體佔比已降至8%,河湖面積已增加至632.8平方公里。同時,全市已完成5座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廠和26座郊區汙水處理廠的新改擴建工程,新建436.8公里汙水管網,完成1.7萬餘個雨汙混接點的改造。未來,本市治水工作將進一步向系統治理、創新治理、區域協同治理轉變,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著力改善水環境質量,不斷滿足廣大市民對水質、水生態的更高需求,不斷增強廣大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對於完善水環境治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建議,進一步推動本市河湖的系統治理,在持續推進中小河道整治和長效管理的基礎上,加強小流域和骨幹河道的治理,連通河湖網絡水系,提高水體循環和自淨能力,實現河湖水環境治理從“補短板”向“集中連片治理”的轉變;要加快汙水收集處理設施的建設,結合城市更新和區域開發,推動汙水廠的新建擴建,推進中心城區大型汙水處理系統的互聯互通,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生活汙水的處理效率;要進一步完善河長制、湖長制,完善“治水”的法規標準,動態完善全市河湖的基礎數據,全面提升河湖管護的精細化、智能化、科學化水平。

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提出,本市在推進水環境治理的過程中,還應繼續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水汙染防治協作,建議根據長三角一體化規劃綱要和示範區總體方案,繼續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要注重加強法治協同,建立統一的治水標準體系,不斷完善行政執法聯合工作機制;要注重加強信息共享,統籌各方力量,建設信息資源大數據庫,從而提升跨界水環境治理的工作效率。

4月23日,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召開“十四五”上海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課題調研座談會。市交通委、上海海事局、上海鐵路集團、上港集團介紹了本市大氣源頭性治理狀況。

未來,本市治理大氣汙染問題,將以推進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和交通領域化石能源使用轉型為主線,以環境攻堅治理、汽車產業轉型、城市發展轉型為契機,在推進港口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貨運場站佈局、強化港區汙染綜合治理等方面努力,旨在推進更高質量綠色交通發展,為廣大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座談會上,對於減少地面尾氣排放,改善大氣汙染狀況,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建議,在各領域推廣新能源車。以爭取城市新增營運車輛全面電動化為主線,加速推進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公務車新能源化發展;要全面優化完善充電樁使用管理措施,用政策化推進出租車充電專用網店建設;要加大氫能、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控系統的關鍵領域的研究突破,完善電池回收體系,促進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回收梯次利用。此外,針對不同時段、不同區域充電費用的差距,應加緊制定相關調節政策,避免因費用給新能源車推廣帶來不利的影響。

與會者提出,在治理大氣汙染方面,上海應與長三角區域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在原有環保信息服務平臺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其餘3個省份加強機動車環保信息的彙總能力建設,通過在全省建立統一的機動車環保信息平臺,實現平臺與平臺之間的信息交互;要加強長三角區域內的高汙染機動車管控政策協調,爭取同步實施等效的高汙染機動車限行措施,提高治汙效率。

港澳臺僑委:著力打造高品質都市核心區

4月22日,市政協港澳臺僑召開“借鑑國際城市發展先進理念,促進‘十四五’期間上海城市科學規劃和高品質發展”專題座談會。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就城市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開發等話題展開討論。

在都市核心區規劃發展中如何依託大數據技術,建設智慧交通綜合系統?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市委副主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英提出,交通規劃要考慮整個城市與其他設施佈局的銜接;政府各職能單位在政策制定時可以跨部門互聯互通,在整個城市管理中注入數字交通概念,管理體系、管理方式也要適合智慧交通的發展態勢。

針對中央活動區的公共交通規劃問題,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總工程師張安峰提出,城市交通規劃不僅要快速發展,還要向高品質發展,向安全、人性化的方向轉變。上海市城市交通設計院有限公司副院長俞雪雷關注的是慢行系統,他提出,要注重設施保障、街道空間釋放等問題。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孫健則認為,中心城區公共交通規劃應更多考慮慢行、景觀、文化,外圍副中心則是地鐵站點,遠郊要注重的是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副院長伍愛群提出“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市政設施與生活活動一體化,充分利用好軌道交通,佈置地下人行網絡和商業活動空間,創造宜人的商業環境和空間品質。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美華認為,城市更新過程中要充分應用原有的地下空間資源,應連通原有的地下空間,以公共交通為引導,結合新建的城市軌道交通,實現交通樞紐站乘一體化。

對於城市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開發問題,市政協委員、市交通運輸行業協會會長、上海鐵路局原黨委書記任紀善提出,要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考慮城市高品質發展,在交通規劃中注重增強基礎設施的防災抗災能力。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規劃技術部高級經理應伯宣提出,要從單一的交通規劃向綜合服務方向拓展,和都市核心區開發結合起來。

市政協常委、民革市委副主委、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主任王慧敏,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副主任、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健康與養老研究室主任胡蘇雲等與會委員,還就都市核心區規劃中的文化功能、公共服務建設問題發表見解。她們認為,規劃設計中要考慮人與自然的融合,要用文化的柔性思維,潛移默化地去滲透來做上海精細化的“工筆畫”,實現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再到“文化繡帶”的發展。

座談會上,市交通委、市應急局、市民防辦、市商務委、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到會與委員們互動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