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的凶手!

一、網絡暴民的由來及特徵

一位悲情丈夫在網上發表了一封五千字的長信,痛斥一位網名為“銅須”的大學生與他妻子有染。隨即,數百人在未經事實驗證的前提下,輕率地加入網絡攻擊的戰團,其中一人更建議“以鍵盤為武器砍下姦夫的頭,獻給那位丈夫做祭品”。短短几天內,數十萬網民組隊對“銅須”發出網絡追殺令,搜尋併發布了這名學生的真實姓名、身份、住址和生活細節,並呼籲社會封殺“銅須”“呼籲廣大機關、企業、醫院……對××(銅須原名)及其同伴進行抵制。不錄用、不認可、不理睬……”。

針對此事,《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等歐美報紙,相繼刊發報道,質疑中國網民的做法是對個****利(隱私權、情感和生活方式選擇權等)的嚴重侵犯。《國際先驅論壇報》更以《以鍵盤為武器的中國暴民》為題,強烈抨擊中國網民的“暴民現象”,質疑中國網民的做法是對個****利的嚴重侵犯。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週刊》《三聯生活週刊》等國內媒體也紛紛以此為專題進行討論、評說。雖然目前國內外學界和業界還沒有對“網絡暴民”的內涵明確地界定。針對去年7月發生的後母虐童事件,《人民日報》總結出了“網絡輿論暴力”三大特徵:

a.以道德的名義,惡意制裁、審判當事人並謀求網絡問題的現實解決;

b.通過網絡追查並公佈傳播當事人的個人信息(隱私),煽動和糾集人群以暴力語言進行群體圍攻;

c.在現實生活中使當事人遭到嚴重傷害並對現實產生實質性的威脅①。

二、網絡輿論暴力現狀和成因分析

從“陳易賣身救母”到“虐貓”再到“銅須”事件,網友們採取的策略如出一轍,將當事人的真實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細節等個人隱私公佈於眾,使當事人承受的精神壓力從虛擬的網絡社區轉移到現實社會中,打破他們原有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陳易之母因不堪網友輿論重負,停止了治療,最後不治去世。虐貓女子則用否定自己人格的言辭公開向全體網民道歉。而銅須事件中的女主人公則不得不與原本還深愛的老公離婚②。不少學者指出,網絡暴力言論已經侵犯名譽權、侵犯隱私權。

去年中青報社會調查中心與考試吧新聞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在線調查(3226人參與),問題是,“您認為下面哪些是‘網絡暴民’的典型特徵?”顯示結果

第2頁

而業界人士認為,許多網上跟帖要素不全,只有論點,沒有論證,喜歡誇大其事。網絡上的暴力討伐成為現實生活中謠言、爭吵和打架的“網絡加強版”,且言論暴力強度逐漸升級。踩貓事件發生後,曾有評論指出網絡討伐是一種值得警惕的暴力。反觀“銅須門”事件,網絡輿論幾乎全是一邊倒的詛咒,甚至有人在網上發出江湖追殺令,而黑客們掘地三尺,挖出當事人“銅須”的真實身份,個人的隱私權被露骨地踐踏④。

網絡暴力言論場之所以能夠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網絡媒體追求“點擊為王”

為了追求點擊率,網絡媒體一向著力於策劃議題,越有爭議性越有“創意”。他們用吸引眼球的大圖片和驚心動魄的大標題、細節故事的誇張放大為手段,將本來新聞價值不大的新聞事件進行炒作,幾乎覆蓋整個網絡媒體行業。

2007年7月中旬,一篇名為《後媽毒打6歲繼女》的帖子開始在網上流傳,帖子稱一位名為丁香小慧的6歲女童被後媽“打得口吐鮮血,背部6塊脊椎骨基本被打斷”,配發的血淋淋的圖片更是觸目驚心。經各大論壇轉帖後,標題已升級為《史上最惡毒的後媽暴打6歲女兒》。血淋淋的圖片和聳人聽聞的標題成為網絡挑動網民神經興奮點的重要手段。後來事件證實6歲女孩吐血只是患病所致而非後母所為。網絡對事件的報道都是在未核實的情況下加以放大,很難說不是網絡媒體的炒作。

而虐貓事件在貓撲論壇發佈後引起軒然,該版版主甚至只刪除冷靜分析的貼子卻保留無理的謾罵貼子以增加其爭論性。

(2)網民尋求解壓窗口

網絡的匿名性使得網民對言行的自律程度大大降低。根據 “沉默的螺旋”理論,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周圍環境中尋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的狀態。所以面對部分網友圍攻當事人,他們就會屈於環境壓力而附和佔上風的“暴民領袖⑤”。

基於中國近70%的網民文化程度在大學本科以下這一事實,也使大量網民對事物的認識深度與廣度帶有侷限性。他們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急於下是非性判斷,難於短時間內理清事物背後複雜的心理及社會動因,容易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懲罰他們認定的“壞人”,容易受群體情緒的影響,難對自己在“善良動機”下所導致的行為後果做出全面客觀的估計等等。而所有這些侷限性,都可能導致“網絡暴民現象”的出現⑥。跟帖回覆者輕信甚至“狐假虎威”“借刀殺人”,逐漸形成了暴力言論場。

(3)監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選擇

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認為,“在燒狗事件中,網絡上眾多言辭激烈的言論,從本質上講,是對國家、地區、部門或社區行政力缺失的抗議”“最終,這些對行政力缺失的抗議被轉移到了對燒狗人的譴責謾罵上。”傳統媒體滿足民眾資訊需求的能力非常弱。在它既不能充分滿足資訊需求,還時不時發佈一些假大空消息的前提下,網絡造成資訊的畸形需求和過度依賴⑦。網民都相信自己是掌握了真相的一方,這使得網絡輿論一經發生就呈蔓延之勢。

(4)傳統媒體的煽風點火

網絡和傳統媒體正越來越深地糾纏到一起,互相印證,難分彼此。網絡成為傳統媒體的消息源,傳統媒體將來料進行加工以後,又成為網絡的供應商。傳統媒體未經過採訪調查就進行了轉載報道,從客觀上進行了第二輪的炒作,擴大了新聞事件的傳播範圍。

在“最毒後媽”事件中,首先要追究的是那個製造和傳播謊言的人和報道了假新聞的媒體。他們利用了網民的正義激情,他們為了吸引眼球和其他利益製造了噱頭,但傳統媒體未加證實的報道激化了網民的看法。

網絡暴力的兇手!

Fight with words social issue concept as a person

三、網絡暴力輿論的意義分析

在看到網絡輿論這種自身就缺乏監督的機制來監督政府、社會、他人的行為,變成了一場群體的道德討伐時,是否更應考慮到此種監督的有效性與公正性。

1、消極的意義:無形的手殺人

在“後母虐童”之前,有“燒狗事件” “銅須事件”以及“虐貓事件”等。而這之前在網絡上揭露的事件,如“重慶釘子戶”“廈門PX項目”“山西黑磚窯”,後來都轉化成公共事件,且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網絡功不可沒。但是,隨著網絡暴民越來越多的侵權行為的出現,我們必須清晰言論自由與侵權之間的界限。激烈的網絡言論演化成了現實的社會威脅,甚至發生以暴制暴的事件,觸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上述的幾個事件中,“網絡暴力”打著維護道德的大旗,公佈他人的隱私,踐踏他人尊嚴,侮辱他人人格甚至威脅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樣的輿論壓力往往將事件的主角往懸崖上逼。網絡已經成為無形的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