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中的神奇核能源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人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書籍,其中一些民間書籍很有研究價值。《拾遺記》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集。作者東晉王嘉。書中卷四有一段關於“宛渠國”人拜訪秦始皇的故事,提到了一種神奇的石頭:

“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

如果放在之前,人們一定會認為就是個神話故事,現實中哪裡會有這樣的神奇石頭,純屬古人的想象吧。但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核子時代,再回頭看這段文字,是不是感覺這或許不是神話,而確實有這石頭真實存在的可能性?

古書中的神奇核能源

大小如米粒的石頭,可以自行發光放熱,這個情景,對比一下,是不是符合放射性同位素金屬的衰變?例如:現在廣泛用於太空探索的和電池的原料鈈-238,其半衰期為88年,可以自行發熱,產生巨大的電能。當然米粒大的鈈-238衰變不能放出書中所述的巨大功率,但如果是目前人類尚未掌握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可衰變金屬呢?這個可能性不能排除吧。而且採用這種能源具有充分的合理性,首先是能量密度高,小小的一塊就能實現巨大的能量輸出;其次使用方便,無需採用任何其他的輔助手段,不用點燃,不用爐子,此燃料自行發光發熱;再者使用安全,”宛渠國”人或古代地球人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和使用,而沒有發生受到傷害的問題,如果有,書裡為什麼不寫?以上特點和今天我們今天採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為航天器的電源,思路是不謀而合的。“宛渠國”人利用這種石頭作為航行的動力或者電力來源,是相當符合邏輯的。

讓我們簡單估算一下神奇石頭的能量密度:

假設扔到水裡的神奇石頭有1克(一粒米大小),這麼好的東西,拿回家煮飯多好,多了肯定捨不得往河裡扔。

假設溪水流速2km/小時,沸沫流於數十里,按10km計算,放熱現象持續了5小時。猜想神奇石頭可以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物隨水流走,期間衰變不停,放出的熱量讓周圍的水保持沸騰。

人眼可以看到河裡的沸沫,估計沸騰區域寬度1米以上,按1米計算,深度1米。

則:5小時內被加熱的水:1*1*10*1000=1*10^4 立方米=1*10^4噸。

假設水溫原來為20度,全部升高到100度,所需能量:

1*10^4*10^3*(100-20)*4.2=3.4*10^9 焦耳

計算得出1kg神奇石頭可至少釋放出3.4*10^12焦耳的能量。

經查:千克濃縮鈾(比自然中的鈾235比例高)的完全裂變可以產生2×10的13次方焦耳的能量。

兩者比較可以看出,考慮到實際的能量轉化損失,以及估算的偏差等,兩者其實相差不大,至少數量級相近。因此,神奇石頭就是核能源的猜想是有數據支撐的。

親愛的讀者,看到這裡,你說這書上的故事是真的還是古人胡編亂造的?

也許有一天,我們的科技發達了,也能生產出來這樣的超級能源石頭,裝到車裡一塊,開到車報廢也不需要加油充電,簡直太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