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品讀-第31篇-東漢琅琊榜

漢紀四十九-五十(公元172年-公187元年)

乾巴巴的東漢一朝要寫完了,即將進入中國人最瞭解的一段歷史時期,公眾號的流量就靠這段時期來拉一下了

通鑑有兩段時期,當我翻開時,有種莫名的激動。

一個是三國,當在通鑑的字裡行間瞥見“董卓”這兩個字(出現於漢紀四十八,應是三國人物中第一個登場的),預示著三國時代的來臨。這段時期,本應像南北朝三百年亂世一樣不被人知;但一個人改變了這一切,對,他就是羅貫中。因為《三國演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晉朝統一天下的這段時期成為了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時期。

另一個,便是當通鑑裡出現“武德”(唐高祖李淵年號)字樣時,意味著一個盛世的開始——唐朝。


主要事件

  1. 漢靈帝設立西邸,公開賣官鬻爵。
  2. 黃巾起義。
  3. 賈琮平定交趾叛亂。
  4. 皇甫嵩滅張梁、張寶,張角病死。
  5. 朱儁滅黃巾韓忠、孫夏部。
  6. 涼州叛亂。

主要人物:王甫、曹節、陳球、李鹹、段熲、陽球、蔡邕、夏育、趙苞、呂強、盧植、橋玄、何進、張角、皇甫嵩、朱儁(jun,四聲)、賈琮、張讓、張溫、傅燮(xie,四聲)


群眾演員:孫堅、曹操、董卓、王允、韓遂


當諸位看見群演名單時,是否會心一笑。這幾個三國時期的大佬,在這一篇裡還是小弟,打打醬油、跑跑龍套。出鏡最多的便是董太師,可惜太師能力所限,沒能在這一篇裡做上主角。


陽球誅王甫——人的兩面性

大多數電影、電視劇、小說裡的人物都很簡單,不是打上“壞人”的標籤,就是打上“好人”的標籤。但現實生活裡、歷史中,一個人是不可以簡單的用好壞來區分的,陽球便是這麼一個人。

陽球原是平原國的國相,出名的酷吏。因為蔡邕(蔡文姬的老爹)寫奏章說了陽球岳父程璜的不是,陽球便在蔡邕發配至朔方郡的路上,派出多路人馬刺殺(未遂),並且賄賂朔方太守企圖殺害蔡邕。一個陷害忠良的陽球,如果單從這一情節看,陽球是個壞人。

接下來通鑑裡又寫了這麼一個故事:

王甫、曹節等人奸邪暴虐,玩弄權勢,朝廷內外無不插手,太尉段又迎合順從他們。曹節、王甫的父親和兄弟,以及養子,侄兒們,都分別擔任九卿、校尉、州牧、郡太守、縣令、長等重要官職,幾乎佈滿全國各地,他們所到之處,貪汙殘暴。王甫的養子王吉擔任沛國的宰相,更為殘酷,每逢殺人,都把屍體剖成幾塊放到囚車上,張貼罪狀,拉到所屬各縣陳屍示眾。遇到夏季屍體腐爛,則用繩索把骨骼穿連起來,遊遍一郡方才罷休,看到這種慘狀的人,無不震駭恐懼。他在任五年,共誅殺一萬餘人。尚書令陽球曾用手拍著大腿發憤說:“如果有一天我陽球擔任了司隸校尉,這一群宦官崽子怎能容他們橫行?”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之後,陽球果然有機會擔任了司隸校尉(京畿地區的監察官),藉此機會誅殺了王甫,並把王甫的屍首剁成幾塊放在城門邊示眾。又一個嫉惡如仇的陽球,從這個情節看,陽球是個好人。

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陽球?人是種複雜的動物,沒有一個人是純粹的好或者壞,所以兩個都是他。看一個人,必須用完整的視角來看,如果只是片面的看一面,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如同這句話“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乍一看自私自利,但如果看完整的句子,意思又不一樣了。

古人之,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戰國)

(注:不代表個人贊同這句話的觀點,只是用來做一個以偏概全的例子)


東漢的琅琊榜

琅琊榜的出處,多半來自東漢。在東漢時,有兩個名士,擅長看人。一個是許劭,另一個是他的堂兄許靖,兩人喜歡一起評論知名人士,並根據這些人士的所作所為,逐月更改評語和排列順序,世人稱之為“月旦評”。

但凡能被“月旦評”評上一語的,都是極大的榮耀。曹操剛出道時,當時的大佬橋玄很賞識他,並且指點他:“你在世上還沒什麼名氣,趕緊去結交許劭,讓他給你個評語,將來好辦事。”

曹操於是前去拜訪許劭,許劭其實挺瞧不起曹操的(通鑑裡認為是瞧不起曹操的為人,個人覺得是瞧不起這個一文不名的愣頭青),不願給評語。但曹操臉皮厚,軟磨硬泡的,終於讓許劭說出了那句使其名聞天下的評語: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不知道許劭怎麼能通過短暫的接觸就準確給出了評價,但這一句評價,恐怕準確度可以在歷史上排進前十。自此一句,一個風起雲湧、英雄輩出的年代就要來臨。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得到一點明確的指導意義:名氣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同樣的能力,同樣的經歷,如果一個人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名氣,往往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想必這世上很多人早看透了這一點,所以千方百計的去獲取名聲,使得自己有更大的舞臺可以發揮。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能力只是一味地追求名氣,這就好比無本之木,是不會長久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 - 曹操


能夠寫出最後一句的人,至少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壞人”。雖然他用權謀,雖然他利己,雖然他把大多數人當做工具人,但至少他心裡還是裝著天下。


靈帝的昏庸

最後湊個數,再看個小故事,看看漢靈帝是如何的昏庸。


北中郎將盧植率軍連續戰敗張角,斬殺和俘虜黃巾軍一萬餘人,張角等退保廣宗縣城。盧值率軍將廣宗城包圍,修築長牆,挖掘壕溝,製造攻城用的雲梯,馬上就要攻下廣宗城。恰在此時,靈帝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視察。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盧植不肯。左豐回到洛陽,對靈帝說:“據守廣宗的賊寇很容易攻破,然而盧植只是讓軍隊躲在營壘裡休息,等待上天誅殺張角。”靈帝大怒,派人用囚車將盧植押解回洛陽,判處比死罪輕一等的處分。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憑著一面之詞就下定論,靈帝確實是個昏君。另外,這一故事裡對於宦官、對於監軍如何相處,相信不少後世的將領從中汲取了經驗,比如戚繼光。


下一篇在正式進入三國時代前,計劃寫個番外,把三家分晉至兩漢的歷史串起來,來看一看我們能得到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