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一场“同生共死”的演出,造就了影响千年的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高潮部分正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后世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总会联想起他们意气相投,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牲畜,焚香祈祷,结为异姓兄弟,喊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情形。

这个故事经久流传,影响了华夏一代代热血男儿,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结拜兄弟。近代文豪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

桃园三结义:一场“同生共死”的演出,造就了影响千年的经典语录

中国人历来讲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们重情义,不会亏待朋友,大概就是受到此类故事的影响所致。

不经意的邂逅

24岁的刘备正在涿县城内看告示,当看到黄巾乱国、民不聊生时,情不自禁地哀叹了一声,旁边有一人大声喝问:“现在国家有难,堂堂男子汉不去为国效力,在这唉声叹气有什么用?”

刘备回头一看,就见一大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便起了结交之心,问大汉出身何处?

这人回答:“我叫张飞,字翼德,家有田产,每天杀鸡屠狗,愿结交天下英雄,看公看榜而叹,便有此问。”

刘备一听,有点小激动:“我是汉室皇亲,名叫刘备,看大汉乱起,百姓受苦,有心平贼,但恨力不能及,顾而长叹。”

张飞一听,是皇室子弟,立马决定“我将散尽家财,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

刘备喜出望外,拉着张飞就去吃酒,正好遇到相貌威武推着枣车的关羽,于是,刘备故技重施,主动与关羽搭讪:“敢问英雄何名,可一起喝上一杯?”

了解到关羽在家乡杀了一个恶霸,听说此处招兵,想来投军时,刘备大喜。三人有着共同的志向,便决定一起做一番大事。

桃园三结义:一场“同生共死”的演出,造就了影响千年的经典语录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400年前,汉朝第一代帝王从混混起家,400年后汉朝最后一位雄主亦起于微末。此时此刻,刘备再也不用羡慕自己的老祖宗了,他也有了如同“曹参、樊哙”般的兄弟关羽和张飞。

一场同生共死的演出

就在张飞想着不醉不归,关羽想着终于安定下来了,刘备却想着怎样把这两个猛人收为己用。为了避免被以后识货的君主挖墙脚,刘备感觉有必要再加深一下与二人的感情。

俗话说“瞌睡来了,有枕头”,想什么就来什么。张飞喝得性起,便提议道:“我家后面有一片桃园,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不如明天备上贡品,咱们哥三结为兄弟吧。”

随即刘备、关羽异口同声地说道:“那敢情好啊。”

于是,第二天,刘备成为大哥,关羽做了二爷,张飞做了小弟。从桃园走出的这三个男人从这一刻起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后世全民的偶像。

他们的事迹为人传诵,他们的情义被人标榜,就连他们刚出道时的台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被竞相传唱了数百年成为经典。

虚构更能让人接受

尽管这段故事很精彩、也很经典,但有很多人对此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

桃园三结义:一场“同生共死”的演出,造就了影响千年的经典语录

1、正史中并没有留下“桃园三结义”相关的任何笔墨。

《三国志·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三国志·刘晔传》:“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从以上史料记载来看,刘关张三人虽然情同手足,但并没有结拜。如果真有“桃园结义”,史书怎么可能放过这么一个重头戏不记呢?

2、根据史实来讲,按照年龄大小排序,应该是关刘张。张飞最小无异议,在这里只讨论刘备与关羽谁大谁小。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死于公元223年,享年63岁,可以逆推出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古代按虚岁计算)。而关侯祖墓碑上记载,关羽生于160年,比刘备大一岁,所以,即使在桃园结拜,刘大、关二、张三的说法也不成立。

综上两点来看,可以得出结论“桃园三结义”无论从事件还是人物上来看,都是子虚乌有根本不可能在历史上发生的事实。

现在看来,不管它是不是虚构的,刘关张三人的感情还是情同兄弟,而“桃园结义”把这种手足之情诠释得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也应了那句话:“添彩有理,YY无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