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我們熟悉的那位不愛拍照,最多合照時在家人背後出鏡,酷酷的沙爸爸,其實是一位非常稱職的老父親。

每一次都站在家人背後,沉默而又氣場十足的姿勢,完美詮釋了什麼是背後的男人,一點兒沒毛病。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看著默默在背後細心保護魚兒的老父親,甚是欣慰。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父親用心的陪伴與參與。

回憶起兒時騎在父親的肩膀上,好奇、開心的看著遠處的風景,那厚實的肩膀上,永遠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網上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段子:

當孩子見到媽媽時總會說:

“媽,晚上吃什麼呀?”

“媽,我出去玩會兒。”

“媽,給我點錢吧。”

“媽,我的衣服在哪兒?”

而爸爸只會說一句:“問你媽去!”

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已經成為社會的病態流行現象。

在數據調查中發現,現在有八成的爸爸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小於1小時;只有不超過一成的孩子,每天爸爸陪伴的時間超過了3小時。

我一個朋友說,他女兒一歲了,他唯一參與的一次育兒,就是老婆給女兒換尿布的時候,他遞過一次溼紙巾。

我真的想打他。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愛,與母愛一樣,於孩子而言都是不可缺失的,所謂父愛如山,母愛如歌,養育孩子不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

經常聽身邊很多當了媽媽的人抱怨:“孩子爸完全不管,整個就是一甩手掌櫃!”

回到家不是玩手機,就是往床上一躺,以工作太忙掙錢養家太累為理由,成為了典型“消失的爸爸”。

媽媽們本以為生完孩子就能解放,卻沒曾想到孩子出生後才是真正的殘酷戰鬥拉開序幕。孩子媽不僅僅要24小時圍著家裡那個充電兩小時,續航一整天的熊孩子轉悠,還要照顧孩子爸這個巨嬰,瞬間變成兩個孩子的媽,箇中的辛酸苦楚,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

孩子的爸爸,難道真的只是擺設?"喪偶式婚姻",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失,難道已經成了新的流行風向標?

日本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它講訴了女主人公松子因為父愛的缺失,一直靠做鬼臉來取悅父親,骨子裡變得極其渴望愛、渴望被愛,從而導致了她坎坷曲折的一生。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爸爸可以逃避孩子的陪伴,卻逃不了孩子對父親身份缺失的遺憾。

這個社會對女人與母親的要求越來越高。

網上越來越多的文章,總要求當媽的要有格局,當媽的要精緻,當媽的簡直就是神奇女俠,不是超人都不配媽媽這個職業!你是媽媽你什麼都得會,你得一腔孤勇還必須保持姿態美麗且優雅。

不可否認,媽媽很重要,可是爸爸呢?爸爸去哪兒了?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父母之愛的不同:“母親代表自然世界,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能見到週末陪伴孩子上形形色色補習課的媽媽,更能見到咆哮抓狂歇斯底里輔導孩子作業的媽媽。

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媽媽們永遠最積極的團隊,生怕因為自己的態度不積極,導致孩子在教育上掉了隊。而爸爸們,好點兒的給來個中年詐屍式教育,更多的時候,可能都是躲在廁所裡打著王者榮耀。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古語有云“子不教父之過”,就連老祖宗都說了陪伴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父親的責任與義務,但是現實生活中是否還是會有覺得當“奶爸”是件挺沒面子的這種觀念呢?爸爸們還是應該聽聽老人言,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有專家指出有父愛陪伴孩子成長的意義在於:

1、影響孩子性別角色認同。父親能夠給予男孩子以榜樣的力量,給女孩以安全感。

2、影響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例如父親在和孩子玩遊戲時,通常會用令人刺激和激動的方式進行,孩子們在這樣的交往方式下,會逐漸表現出自信和快樂。

3、影響孩子社會化行為。因為在與孩子游戲或者相處的過程中,爸爸會幫助孩子建立遊戲規則,培養規則意識。這種規則意識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孩子的社會化行為水平也會更高。

爸爸是孩子成長的路標,父親的教育不僅關係到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性別角色的正常發展,還影響著孩子的智力成長。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2008年,《進化與人類行為》雜誌上曾發表了一篇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人類行為學教授Daniel Nettle的文章,其中指出了育兒中爸爸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數據庫。他們的研究對象是1958年3月在英國出生的17146名兒童,從幼兒一直統計到他們成長直至40多歲,進入21世紀之後的相關情況。

通過對這17146名英國兒童的成長情況來進行分析,他們得出:

無論父親本身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父親育兒參與度高的孩子,在11歲時的智商得分,都會高於參與度低的孩子,孩子的社會地位則更會出現上升的變化,而參與度低的家庭,孩子成年後則更容易出現相對的社會地位下降。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父親不是因為生下孩子,而是因為教育和陪伴孩子,才被稱為父親。”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可以用陪伴教給孩子一些關於人生的知識,比如比金錢更重要的是親情、人與人之間的愛、家庭的責任感與擔當等。

其實為人父母是有期限的,能夠伴隨孩子成長的時間也就短短十幾年,正如龍應臺所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爸爸們,孩子的成長,錯過就不會再重來,每個孩子成長的背後,都需要父親的愛和教育。既然選擇為人父母,就請爸爸們放下玩遊戲的手機,少一點工作與應酬,再忙碌也請抽出點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的沉穩與厚重。

胡可:每個孩子成長背後,都需要一位父親的陪伴!

請不要讓父親成為這個時代的稀缺品。爸爸們,請緊緊擁抱你的孩子,每個孩子成長的背後,都需要一位慈祥的老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