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探源:竺及竺姓

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竺,讀作zhú,象形字。由竹和二構成。“竹”指地上的竹稈,“二”指地下莖竹鞭,本義竹林。

漢字探源:竺及竺姓

竺字的演變

  一、字形來源

  古人造字遵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先創造獨體象形字,即文,後創造合體會意字,即字。竺字,就是人們觀察竹子生長特點,把地上竹稈和地下竹鞭合為一體創造的字。

  據研究,一片竹林或一個竹叢,雖然在地上分生許多竹稈,但是在地下卻長在同一或少數主莖上。竹子的地下莖又稱竹鞭。根據竹子地下莖的分生繁殖特點和形態特徵,可分為單軸、合軸和復軸三大類型。凡是單軸型、復軸型及合軸型且有假鞭的竹類,其地面稈散生或多叢散生,都能形成大面積的竹林,通稱散生竹。合軸型無假鞭的竹類,地面稈成單叢生長,不能形成大面積竹林,為叢生竹。

漢字探源:竺及竺姓

單軸散生、復軸多叢散生和合軸散生可生長為竹林

漢字探源:竺及竺姓

合軸叢生可生長為叢生竹

  遠古人很早就利用竹子製作各種生活用品,非常瞭解竹子的生長情況。人們看到在茂密的竹林之下,竹子盤根錯節的地下莖上長出新的竹子,就用符號把地上的竹子和地下的竹鞭一起記錄下來,寫作竺。因此,竺也是竹子,不過同時強調了地上的竹稈和地下的竹鞭,即指竹林。換句話說,竹字指個體,竺指整體。

  竺字的商周甲骨文、金文字形尚未發現。最早的竺字是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

  《說文解字》:“竺,厚也。從二,竹聲。”

  《廣雅》:“竺,竹也。”《辭源》認可《廣雅》的解釋。

  《辭海》:“天竺”的省稱,沒有認可“竺,竹也”,同時認為通篤。

  《字源》認為,竺字的“二”是“分化符號”。

  上述關於竺字的解析,都沒有從竺字是象形字這個角度觀察分析,而只是圍繞竺字本身就文字論文字,當然不會確切。

  二、竺字引申義

  竺字的引申義都與竺的本義竹林有關。

  1.竹子。整體的竹林是由個體的竹子組成的,竺通竹。據《福建志》記載,“福清縣石竺山,其產多竹而少筍。”後來,石竺山改名石竹山。

  據1987年12月版的《福清縣誌·雜事志》記載有石竺山,據史學考證“石竺山”即現在的“石竹山”。這說明,竺字與竹字相通。

  2.打擊樂器築。竹子可製作樂器。戰國時期有一種流行的樂器叫做築。築是一種用竹尺擊弦的打擊樂器,竺通築。(1)《戰國策·燕策》:高漸離擊竺,荊軻和而歌(高漸離彈奏樂器築,荊軻和著音樂歌唱)。(2)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宴酣之樂,非絲非竺(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彈琴奏樂)。

  3.行動遲緩。竹林茂盛,馬要過去,行動肯定遲緩,竺通篤。《廣韻》、《集韻》、《正韻》等古代辭書都註明,竺音篤[dǔ]。《爾雅·釋訓》解釋,“竺,厚也”。其《疏》直接認為竺與篤同。馬入竹林,自然無法快速通過。因此,寫作篤(竹+馬)。

  4.相通,感應。竹筍生於竹子地下莖,相連相通。《楚辭·天問》:稷惟元子,帝何竺之(后稷原是嫡出長子,帝嚳何以感知)?有的古書中此處的竺寫作笁。

  5.天竺的簡稱。古印度被音譯為天竺國、身毒國。如,竺經(佛經),竺國(天竺國),竺域(指天竺),竺土(天竺國)。

  6.與佛教有關的。如,竺法(佛法),竺乾(佛,佛法),竺書(佛經),竺學(佛學),竺教(佛教)。

  三、竺姓的來源

  1.源自竹姓。夏、商、週三代有孤竹國,春秋時其國君之子伯夷、叔齊之後以國名為姓,稱竹氏。至漢代,有樅陽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為竺姓,並沿用至今。

  2.源自古印度。古印度稱天竺國,有天竺僧人來中國傳教,以國名為姓。後來,中國僧侶有的隨印度僧人學經,也隨師父之姓,成為竺姓。

  3.源自滿族。

  如今竺姓人口約12萬,按照人口數量排名第395位。

  詩曰:

  竺指竹林很分明,

  竹子連著竹鞭生。

  漸離擊竺送荊軻,

  天竺之國取真經。

  參考文獻:

  1.《辭源》,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2.《現代漢字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三版。

  3.《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6.《漢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編,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說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孫永清編著,中國書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學勤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版。

  11.《實用甲骨文字典》,陳年福編著,四川辭書出版社,2019年版。

  12.《國學大師》(網絡版)。

  13.《新華字典》(網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