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我們的心中,住著頂天立地,心懷家國的大俠


無論是香港動作片中典型的“反清復明”和“剷除叛徒”的橋段;

亦或是好萊塢裡經典的“直搗龍潭,救出人質”、“對抗蘇聯,實現自我價值和贏得認同”套路;


這些動作片無一例外地都將戲劇衝突最大的矛盾訴諸於暴力,也就是動作片的核心要素。


在以動作作為賣點的動作片中“一言不合就開打”無可厚非,但是比較於好萊塢的經典動作片和港片中的佼佼者,那我們還是不難發現其中一些有趣的區別。


好萊塢動作片


在好萊塢的動作大片中,從視覺元素看,片中的主角幾乎都是荷爾蒙爆炸,三角肌、胸肌渾圓的肌肉大塊頭,即使擁有著“美少年”的面龐,依舊有著“魔鬼”般的筋肉身材。這也不足為奇,畢竟這樣的身材在銀幕上更有說服力。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非常人販》中傑森·斯坦森飾演的退伍特種兵馬丁

其次就是這些主角的出身,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有著“顯赫”的背景:不是前特工組織的佼佼者,就是海軍陸戰隊的退役隊員,甚至還戴著軍階,如果不是一些突發事件導致他們不得不面對(通常是家人受到脅迫或是捲入危險),他們本身是打算從原有的身份中功成身退,隱姓埋名地度過餘生的。


當然,最核心的一定是全片主旨,也就是這些主角之所以能在觀眾面前大展身手的最主要動因。


這在好萊塢的動作世界中一般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兩部分,但絕大部分都是外在的動因推動著主角的“覺醒”,一般而言不外乎是生存受到威脅和珍視的事物面臨危險。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地獄醒龍》中尚格·雲頓飾演的凱爾

當然,也有部分影片是主角的內在原因作為主導因素的,例如希望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洛奇”以及渴望成為黑獄拳霸的“尤里·博伊卡”。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洛奇1》史泰龍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終極鬥士》系列中斯科特·阿金斯飾演的博伊卡


總體來看,好萊塢世界中的動作片主角們更多地是實現自我價值,或是被迫展示武力,不排除有像《洛奇4》中通過冷戰背景來挑起美國人愛國情懷的極致臆想,但通常是通過主角們的自我證明,並且通過最小限度地展示武力來達到“息事寧人”的效果。


香港動作片


反觀港片的經典動作題材電影,從主角的外形我們就能看出和好萊塢主角們明顯的差異:主角們雖也是肌肉傍身,但並不誇張,更多的是技巧和靈活的感覺,這或許也和亞洲文化與歐美文化的追求以及審美差異有關。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導火線》中甄子丹飾演的馬軍

畢竟,當我在動作片中看到邁克爾·加懷特這個量級的演員展示騰空腿法的時候,雖然會覺得十分驚豔,但總有那麼一種違和和不協調的感覺。


而主角的出身則更加彰顯了港片和好萊塢動作片的區別:


在香港動作片中,主角多是沒有過多背景的人物,即使設定為國人熟知的“少林弟子”,也多半是學藝未精的“小角色”,但他們通過在影片中的高人點化,伴以自身的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大師。而這其中的“高人”就類似於人生導師一類的角色,雖然東方文化中更看重人們自我的內在修為和自我提升,但在動作片的世界中,這個“導師”的形象卻無處不在:

最典型的就是《少林寺》中於海飾演的“師傅”一角。這些角色往往自身造詣頗高,並在主角陷於困境時一語道破,往往能展現: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功力。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少林寺》中於海飾演的師父

至於全片主旨,則彰顯出國人的情懷與歐美最大的區別。在香港動作片中,主角往往出身“卑微”,但卻懷著家國情懷,即使自身落難,也比不上國家危難帶給他的影響大。例如在《葉問》系列中,葉問本人的每一場大戰,都懷繫著國人的情感和自尊:

打日本軍官是為了證明國人並不是任人欺凌的;打歐美拳王亦然。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葉問》經典橋段“我要打十個”

即使是打同為國人的張天志,也是為了闡明不要內鬥,更應該重視身邊親人的道理,而最後軍營裡與美國軍官的大戰,再次結合了國人團結和家國情懷的大義。


根源


究其本質,好萊塢的動作片黃金時期適逢美國的80年代,也是所謂冷戰時期,正好在美國越戰剛結束不久。這時的觀眾空虛、憤怒又恐懼,他們不知道戰爭的意義和接下來的出路,由於荷爾蒙的上湧,他們將這一股腦的情緒都訴諸於暴力。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第一滴血》中充滿冷戰、越戰反思的蘭波

所以這時好萊塢的動作片主角紛紛露出臂膀、展示力量,正好迎合當時的觀眾心理,這些主角們靠肉搏、廝打來為觀眾撐開一條宣洩的渠道,他們實現自我的證明和炫耀武力,但卻不知道這究竟為了什麼,亦如當時的觀眾一樣。


相較之下,國人更信奉的“以和為貴”同樣展現在華語動作片中:主角們的打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爭強鬥狠,更多地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闡釋家國和正義的大義。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李連杰版《黃飛鴻》大俠風範十足

雖然在觀眾看多了之後難免有疲乏之感和說教意味,但試想,葉問走上擂臺,對抗日本人、美國人的時候,難道全國觀眾不都一樣隨之熱血沸騰嗎?這是我認為好萊塢動作片絕對做不到的。


中國人的功夫片


基辛格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也正是因為這種大家一致的認同感,才能有《葉問》、《精武門》這樣的動作片被觀眾所認可。


他們打出的每一拳,踢出的每一腳都是有靈魂的,有著不可拒絕的理由。


由於傳統武術的沒落和擂臺上的戰績差強人意,很多人說中國是一個“武俠”的大國,而不是“武”的大國,但我不敢苟同。誠然,我們現在的成績不那麼顯眼,不像我們影片中渲染的那樣,但我們不也有張偉麗、李景亮這樣的選手在南征北戰和付出嗎。假以時日,我們一定也能大放異彩。


而對於動作片而言,我認為這是中國電影中最具自我特色的一部分,這是除了國人之外,再沒有人能拍出來的類型,畢竟,只有我們有“少林寺”這樣具有神話色彩的地方;只有我們的心中,住著那麼一個頂天立地,心懷家國的大俠。


中國動作片VS好萊塢動作片


文章作者:大鵬

典型傲嬌摩羯男,美術生出身,託福過百,電影人;

本行製片,熱愛編劇;

對動作、懸疑、犯罪類電影有著迷之執著......

(文章由空鏡solo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