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向讨厌儒生,却被一儒生改变,从此奠定汉朝儒家地位

象棋相信大家都有下过吧,没下过一一定有见过,中间空有的那一块地方,写着“楚河”、“汉界”,那正代表的是刘邦与项羽两人争天下,历史上称之为楚汉相争。秦朝末年,因为在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通知下,民间爆发了农民起义,除了陈胜吴广的起义以外,项羽和刘邦也纷纷打起反秦旗号,论当时谁的名号最响亮,那肯定是楚怀王、项梁的那一支队伍,项羽也在此中。

刘邦的出身并没有项羽好,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小混混,名不见经传的布衣,谁又能就是这个人,成功推翻了秦朝,最后又打败了项羽呢?刘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很大程度是因为他选了一个好阵营,没错,那就是楚怀王的队伍。加上沛公也有他过人之处,他知人善用,身边的谋士张良、萧何都能用的恰到好处,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且刘邦这个人还比较贼,虽然他比项羽先进一步到达咸阳,秦国都城。但他没有立刻称王,懂得审度时势,知道自己现在还不够项羽打,后来也就有了鸿门宴这一幕,从中就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并不简单。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却被一儒生改变,从此奠定汉朝儒家地位

刘邦为什么不喜欢儒生

刘邦贵为一介布衣,他的出身本来就不好,他用人也从来不看出身,但是唯独有一类人,是刘邦最为痛恨的,那就是整体把礼仪道德挂在嘴边的儒生,刘邦要的是能打仗的人,曾经他说过一句话:我能马上安天下。对于出身他并不在乎,但是儒生能帮助沛公打赢项羽吗?儒生又不能打,又没有智慧,很显然他们是不行的,所以也就不受沛公欢迎,刘邦这个人在当时是不可能喜欢跟儒生谈话的。儒生如果来拜见沛公,沛公也丝毫不领情,脸色就要你好看的,洗着脚也让他进来,这确实对儒生的一种不尊重,还有更加离谱的是,见到儒生穿着那套儒服,就把别人标志性的帽子拿来当尿壶用,这实属有点过分了。

刘邦是一个很实在的人,只要你给我创造利益创造价值就足够了。更何况刘邦从小就是很崇拜秦始皇,虽然他暴政,但是对于焚书坑儒这件事他还是蛮赞同的,儒生确实也只会说三道四,一口一个先王,以前是秦始皇当皇帝,你整天对着我说那个先王是怎么样的,这话放谁身上都感到很不爽,刘邦也是如此,他不喜欢儒家那一套,满口仁义道德,但是有那么一个人,他对于刘邦帮助很大,刘邦也很敬重他,最重要的是,他也是一个儒生!这个人就是叔孙通。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却被一儒生改变,从此奠定汉朝儒家地位

叔孙通是何许人?

叔孙通早年侍奉于秦二世,在胡亥手上充当一个博士,但是好景不长,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胡亥很慌,别的博士都劝陛下赶紧派兵去镇压,只有叔孙华说那只是一群盗贼,不足为患,他这一番话说出了胡亥的心声,,赏了布匹和衣服给叔孙华,还给他升职了。其他人说你叔孙华真会拍马屁,但叔孙华解释道这只是他自保而已,很快,他就逃出皇宫了,那些说叫陛下派兵镇压的人都被胡亥压去监牢了。

转眼间,他转投到项羽里,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又来到了汉军刘邦手下,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三姓家奴,但是后人对叔孙通的评价是很高的,相比于吕布评价,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一个儒生那么受刘邦如此待见呢?

首先,他知道刘邦不喜欢儒家的那一套服装,自己去见刘邦时故意换了一身楚人衣服,叔孙通这个人也是很明白沛公的性格,跟着他来投沛公不止他一人,还有其他儒生、一些武夫。

见到沛公后,他也不给沛公推荐那群儒生,转而去推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的武夫,叔孙通也因此得到了晋升,他带过来的一群儒生不高兴了,自己推荐了别人得到晋升,我们跟着你叔孙通来到刘邦面前,你一句话也不说,你也太势利了吧。

叔孙通肯定要被那些儒生臭骂了一顿,但后来事实证明,那些儒生的确是错怪叔孙通了,而且叔孙通也是一个不记仇的人,等西汉建立后,他还是把那些儒生给一一提拔了。叔孙通拿在今天话来讲,他就是一个处事比较圆滑的人,懂得如何去跟领导进行交谈,也懂得领导的喜恶方面,跟这种手下办事,会让领导感到十分舒服,刘邦也是从此对他有所改观。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却被一儒生改变,从此奠定汉朝儒家地位

刘邦对儒学的真正改观

在跟项羽打仗的时候,刘邦能在马上安天下,儒学对于战争确实没什么大作用,儒家子弟又不能上场杀敌,也不能运筹帷幄指挥士兵。但战争终有一天会结束,刘邦虽能马上安天下,但他能马上治天下吗?显然是不行的,刘邦战胜了项羽后,他把很多规矩废掉了,众多礼仪礼貌全都取缔了,他本人还是更加喜欢以前的那种生活,但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错了。

打完胜仗后,朝廷上上下下肯定都非常高兴,刘邦也是如此,庆功宴肯定也少不了。就在这时,麻烦来了,武将们都在宴席上邀功,看看谁才是功劳最大,一开始也只是互相打打嘴炮,但到后面越演越烈,甚至还有人把武器拿上了,准备要决一死战了,这让刘邦大吃一惊,自己的手下原来很多礼仪礼规都不懂,这会给我们治理国家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刘邦这才懂得了儒学确实也是必要的。

叔孙通得知汉高祖的苦恼后,表明心意愿意为西汉王朝制定一套符合当时社会的朝仪,以前的那一群儒生,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叔孙华把他们召集起来一起共订朝仪,他们很清楚了,汉高祖是因为君臣之间的礼节不是很严格,但又觉得秦始皇那一套太严格了。在当时西汉时期,儒家也在慢慢进步中,和秦始皇那时候也有了蛮大的改观,叔孙华他们制定的朝仪,是符合当时西汉王朝,刘邦也因此接受了。除了叔孙华得到提升以外,那些曾经跟着叔孙华一起的儒生也纷纷取得一官半职,叔孙华还把高祖赐给他的黄金平分给了那些儒生。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却被一儒生改变,从此奠定汉朝儒家地位

汉朝儒学趋于主流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顺利登基,一开始这个皇位并不是刘盈稳拿的,这多亏了叔孙通的以死相谏,才令刘邦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念头,汉王朝也因此得到延续,不然立了别的小儿子当皇帝后,有可能像秦王朝那样瞬间瓦崩,公子哥们为了皇位争的你死窝活。纵观刘邦一世,他除了在对待武将不是那么厚道以外,整个人在一生当中确实没有做过什么错事。对待匈奴,他选择了议和,加强了两边的沟通,对内,他废除了秦始皇的暴政,让老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正因为他这一些举措,让汉朝很快就从战乱中恢复了过来。

除此之外,刘邦也不再像秦始皇那样痛恨儒家,这奠定了后世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刘邦过世后,太子刘盈登基,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他打开了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上任不久就废除了“挟书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使得儒学得到了重生,刘盈拜祭先皇时还献上水果,所以也才有了今人在拜神时除了肉之外,水果也是必不可少,最早就是来自于刘盈。可以说,正因为有叔孙通这位儒生在,让刘邦整个人都升华了,后面也为武帝的独尊儒术奠定了良好基础,后人对刘邦评价是很高的,有很多赞美之词,因为刘邦除了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以外,他对待儒生的态度也好了很多,重要的是没有得罪读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