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向討厭儒生,卻被一儒生改變,從此奠定漢朝儒家地位

象棋相信大家都有下過吧,沒下過一一定有見過,中間空有的那一塊地方,寫著“楚河”、“漢界”,那正代表的是劉邦與項羽兩人爭天下,歷史上稱之為楚漢相爭。秦朝末年,因為在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通知下,民間爆發了農民起義,除了陳勝吳廣的起義以外,項羽和劉邦也紛紛打起反秦旗號,論當時誰的名號最響亮,那肯定是楚懷王、項梁的那一支隊伍,項羽也在此中。

劉邦的出身並沒有項羽好,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小混混,名不見經傳的布衣,誰又能就是這個人,成功推翻了秦朝,最後又打敗了項羽呢?劉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很大程度是因為他選了一個好陣營,沒錯,那就是楚懷王的隊伍。加上沛公也有他過人之處,他知人善用,身邊的謀士張良、蕭何都能用的恰到好處,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且劉邦這個人還比較賊,雖然他比項羽先進一步到達咸陽,秦國都城。但他沒有立刻稱王,懂得審度時勢,知道自己現在還不夠項羽打,後來也就有了鴻門宴這一幕,從中就可以看出劉邦這個人並不簡單。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卻被一儒生改變,從此奠定漢朝儒家地位

劉邦為什麼不喜歡儒生

劉邦貴為一介布衣,他的出身本來就不好,他用人也從來不看出身,但是唯獨有一類人,是劉邦最為痛恨的,那就是整體把禮儀道德掛在嘴邊的儒生,劉邦要的是能打仗的人,曾經他說過一句話:我能馬上安天下。對於出身他並不在乎,但是儒生能幫助沛公打贏項羽嗎?儒生又不能打,又沒有智慧,很顯然他們是不行的,所以也就不受沛公歡迎,劉邦這個人在當時是不可能喜歡跟儒生談話的。儒生如果來拜見沛公,沛公也絲毫不領情,臉色就要你好看的,洗著腳也讓他進來,這確實對儒生的一種不尊重,還有更加離譜的是,見到儒生穿著那套儒服,就把別人標誌性的帽子拿來當尿壺用,這實屬有點過分了。

劉邦是一個很實在的人,只要你給我創造利益創造價值就足夠了。更何況劉邦從小就是很崇拜秦始皇,雖然他暴政,但是對於焚書坑儒這件事他還是蠻贊同的,儒生確實也只會說三道四,一口一個先王,以前是秦始皇當皇帝,你整天對著我說那個先王是怎麼樣的,這話放誰身上都感到很不爽,劉邦也是如此,他不喜歡儒家那一套,滿口仁義道德,但是有那麼一個人,他對於劉邦幫助很大,劉邦也很敬重他,最重要的是,他也是一個儒生!這個人就是叔孫通。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卻被一儒生改變,從此奠定漢朝儒家地位

叔孫通是何許人?

叔孫通早年侍奉於秦二世,在胡亥手上充當一個博士,但是好景不長,全國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胡亥很慌,別的博士都勸陛下趕緊派兵去鎮壓,只有叔孫華說那只是一群盜賊,不足為患,他這一番話說出了胡亥的心聲,,賞了布匹和衣服給叔孫華,還給他升職了。其他人說你叔孫華真會拍馬屁,但叔孫華解釋道這只是他自保而已,很快,他就逃出皇宮了,那些說叫陛下派兵鎮壓的人都被胡亥壓去監牢了。

轉眼間,他轉投到項羽裡,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又來到了漢軍劉邦手下,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就是一個三姓家奴,但是後人對叔孫通的評價是很高的,相比於呂布評價,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一個儒生那麼受劉邦如此待見呢?

首先,他知道劉邦不喜歡儒家的那一套服裝,自己去見劉邦時故意換了一身楚人衣服,叔孫通這個人也是很明白沛公的性格,跟著他來投沛公不止他一人,還有其他儒生、一些武夫。

見到沛公後,他也不給沛公推薦那群儒生,轉而去推薦那些能夠衝鋒陷陣的武夫,叔孫通也因此得到了晉升,他帶過來的一群儒生不高興了,自己推薦了別人得到晉升,我們跟著你叔孫通來到劉邦面前,你一句話也不說,你也太勢利了吧。

叔孫通肯定要被那些儒生臭罵了一頓,但後來事實證明,那些儒生的確是錯怪叔孫通了,而且叔孫通也是一個不記仇的人,等西漢建立後,他還是把那些儒生給一一提拔了。叔孫通拿在今天話來講,他就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懂得如何去跟領導進行交談,也懂得領導的喜惡方面,跟這種手下辦事,會讓領導感到十分舒服,劉邦也是從此對他有所改觀。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卻被一儒生改變,從此奠定漢朝儒家地位

劉邦對儒學的真正改觀

在跟項羽打仗的時候,劉邦能在馬上安天下,儒學對於戰爭確實沒什麼大作用,儒家子弟又不能上場殺敵,也不能運籌帷幄指揮士兵。但戰爭終有一天會結束,劉邦雖能馬上安天下,但他能馬上治天下嗎?顯然是不行的,劉邦戰勝了項羽後,他把很多規矩廢掉了,眾多禮儀禮貌全都取締了,他本人還是更加喜歡以前的那種生活,但沒過多久,他發現自己錯了。

打完勝仗後,朝廷上上下下肯定都非常高興,劉邦也是如此,慶功宴肯定也少不了。就在這時,麻煩來了,武將們都在宴席上邀功,看看誰才是功勞最大,一開始也只是互相打打嘴炮,但到後面越演越烈,甚至還有人把武器拿上了,準備要決一死戰了,這讓劉邦大吃一驚,自己的手下原來很多禮儀禮規都不懂,這會給我們治理國家帶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劉邦這才懂得了儒學確實也是必要的。

叔孫通得知漢高祖的苦惱後,表明心意願意為西漢王朝制定一套符合當時社會的朝儀,以前的那一群儒生,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叔孫華把他們召集起來一起共訂朝儀,他們很清楚了,漢高祖是因為君臣之間的禮節不是很嚴格,但又覺得秦始皇那一套太嚴格了。在當時西漢時期,儒家也在慢慢進步中,和秦始皇那時候也有了蠻大的改觀,叔孫華他們制定的朝儀,是符合當時西漢王朝,劉邦也因此接受了。除了叔孫華得到提升以外,那些曾經跟著叔孫華一起的儒生也紛紛取得一官半職,叔孫華還把高祖賜給他的黃金平分給了那些儒生。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卻被一儒生改變,從此奠定漢朝儒家地位

漢朝儒學趨於主流

劉邦死後,太子劉盈順利登基,一開始這個皇位並不是劉盈穩拿的,這多虧了叔孫通的以死相諫,才令劉邦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念頭,漢王朝也因此得到延續,不然立了別的小兒子當皇帝后,有可能像秦王朝那樣瞬間瓦崩,公子哥們為了皇位爭的你死窩活。縱觀劉邦一世,他除了在對待武將不是那麼厚道以外,整個人在一生當中確實沒有做過什麼錯事。對待匈奴,他選擇了議和,加強了兩邊的溝通,對內,他廢除了秦始皇的暴政,讓老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正因為他這一些舉措,讓漢朝很快就從戰亂中恢復了過來。

除此之外,劉邦也不再像秦始皇那樣痛恨儒家,這奠定了後世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劉邦過世後,太子劉盈登基,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他打開了各種思想發展的大門,上任不久就廢除了“挾書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使得儒學得到了重生,劉盈拜祭先皇時還獻上水果,所以也才有了今人在拜神時除了肉之外,水果也是必不可少,最早就是來自於劉盈。可以說,正因為有叔孫通這位儒生在,讓劉邦整個人都昇華了,後面也為武帝的獨尊儒術奠定了良好基礎,後人對劉邦評價是很高的,有很多讚美之詞,因為劉邦除了是一個幹實事的人以外,他對待儒生的態度也好了很多,重要的是沒有得罪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