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曾在《山海經》的志怪故事中出現過?

說了你可能不信,臺灣

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志怪故事當中。

寶島臺灣曾在《山海經》的志怪故事中出現過?

中國臺灣地圖

《山海經》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志怪古籍,內容十分豐富,而又並非完全荒誕不經,全無根據,也正因為如此,有很多學者根據書中的線索進行探尋和推理,發現書中提到的很多山脈河流可以和今天的某些地理位置一一對應。

《山海經》的作者並非一人,而是很多位“無名氏”,書中內容也並非創作於同一時代,比如據學者考據,《山海經·山經》成書於周代;《山海經·海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山海經·大荒經》成書於西漢初年。其中,《山海經》當中的《海外南經》以及《大荒南經》部分,就有提到過我國的臺灣地區。

寶島臺灣曾在《山海經》的志怪故事中出現過?

不死民在其(交脛國)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一曰在穿匈國東。——《山海經·海外南經》(郭璞注:有員邱山)

《海外南經》中的“海外”二字,指的是遠離北方中原的偏遠地區,在先秦時期,“海外”應該特指東海以及南海地區。那麼上面這一段文字,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交脛國的東方,有一個不死民族,他們膚色發黑,長壽,甚至不死,在他們居住的地方還有一座員邱山。

寶島臺灣曾在《山海經》的志怪故事中出現過?

關於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所謂交脛國,指的是漢武帝時代設置的交州刺史部,按照今天的行政區劃,就是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嶺南地區,那麼所謂的“不死族”就有可能存在於三個地區,第一,福建;第二,臺灣;第三,菲律賓的呂宋島

再往後看,《山海經》說不死族有兩個特點,膚色黑和壽命長。關於這兩條線索,清朝學者的某些史料記錄有一定的參考性。出版於1980年的《臺灣史略》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說清朝初年,清朝官員和遊宦文人們多次在臺灣的深山中發現了一群小黑人,他們身高較矮,膚色發黑,當時的人們稱其為“雞距番”

寶島臺灣曾在《山海經》的志怪故事中出現過?

又由於臺灣地區氣候宜人,又沒有過多的戰亂紛爭,因此相對於平均壽命較短的北方中原地區而言,這裡的人們可謂是長壽。關於這一點也有一定的史料支持,比如清朝有一位詩人,他在遊歷臺灣的時候就寫詩稱讚道,“頗有千年樹,猶多百歲人”

魏晉時期,郭璞在為《山海經》做注的時候,特意在這一條後面加上了一句,“有員邱山”,這也是一條重要的線索。

現在我國的臺灣地區有一個恆春半島,也叫郎嬌山或者琅嶠山,向前追溯,這座山古名叫做“員嶠山”,因此有學者推斷,很有可能是傳播的過程中,“員嶠山”被誤念為“員邱山”,郭璞便將這一錯誤讀法記錄到了《山海經》的註解當中。

寶島臺灣曾在《山海經》的志怪故事中出現過?

當然,以上種種都是學者們的考據和推理,難免會有些誤差甚至錯誤,但我個人認為,種種證據都是很充足的,推斷也比較合理,因此還是十分可信的。

除此之外,《山海經》當中的岐舌國、崑崙虛、載民國等條目所描述的對象,均有可能是我國的臺灣部分地區,但由於這些記載不夠豐富或線索不足,筆者就不將其單獨選出詳細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對著地圖和古漢語詞典自己摸索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