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驚豔后世千年的一首七絕

李商隱的一首七絕,情到深處,詩意醇濃,更是驚豔了後世千年

李商隱是晚唐傑出的抒情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而且藝術成就極高,不愧為晚唐詩壇的巨擘。可是由於義山的詩歌極其隱晦曲折,又深情綿邈,長期以來也讓世人感到十分費解。

晚唐時代諸侯割據、社會動盪,很多文人墨客都八方漂泊、四海為家,艱苦的環境下很難有人能夠安心創作。而李商隱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在藝術實踐上獨闢蹊徑,創作方法上也是積極探索。下面介紹李商隱的一首七絕,情到深處,詩意醇濃,更是驚豔了後世千年。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雖然熟讀詩書、志向高遠,但仕途沉浮、命運多舛,讓這位千年難遇的才子,只能經常寄人籬下,心情更是悶悶不樂。唐宣宗大中二年,李商隱曾滯留在四川東部,而他的妻子王氏卻還在長安,熱切地期盼他早日歸來。

在一個秋雨綿綿的晚上,詩人收到妻子發自遠方的來信,義山讀完之後感慨萬端,當即寫詩抒寫懷念之情。全篇質樸自然,卻措辭委婉,寄託深遠。

起句從來信說起,詩人省略了一些次要的事情,重點在於“問歸期”,於是便突出了妻子對夫君的懷念。義山與妻子一直親密無間,正所謂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詩人想要告訴她的也有許多事,而重點卻在於“歸期未有期”。

詩人這時已離開了桂林鄭亞的幕府,正留滯東川,暫時卻沒有找到適當的工作。堂堂的七尺男兒,自己都無法解決溫飽,回去該如何交代呢?

所以“未有期”三字,涵蓋了宦途失意、羈旅窮愁,以及有家歸不得的抑鬱難堪之情。詩人輕描淡寫,其實都是為了減輕妻子精神上的負擔,義山內心的孤寂和愁苦,卻無人可訴。

次句忽然宕開,義山好像忘記了那封來信,卻完全沉浸於當前景色。巴山之畔,旅舍獨居,已到搖落的秋天,又遭連綿的夜雨。

秋雨不停、秋池已漲,長夜難眠、孤燈聽雨,詩人客懷離緒,不問可知。所以這一句雖是寫景,實質上則是借寫蕭瑟之景,以抒離索之情,與首句實連非斷。

但詩人如果不提自己的客況和離情,還是不足以安慰“問歸期”的妻子,所以後半首就由今天的離別和悲哀,寫到盼望他日的歡聚和快樂。

詩人在後兩句中寫出了自己的盼望,也代妻子寫出了她共有的盼望。義山不僅只字不提自己的窘境,還假裝若無其事地說,何時能在家中的西窗之下,與你剪燭夜談呢?

經驗告訴人們,若是擺脫了寂寞、苦惱或抑鬱的環境,等到事過境遷,再次回憶起來,往往既有悲哀、又有愉快,或是一種摻和著悲哀的愉快。

人生充滿回憶,平靜的生活中必然會想起過往的不愉快。但時間會沖淡一切,悲傷和痛苦終將過去,當下的快樂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李商隱的這首詩,極其深刻地體會和表現了這種情景。

文學作品都會涉及時空關係,精確而形象地描摹時空及其相關變化,是作家必須擁有的手段。而七絕作品篇幅受限,往往很少將時空變化交織起來。

而義山卻總有辦法,他先寫分居巴山與長安的自己與妻子,彼此相互思念對方;然後想象不久的將來,夫妻倆同在長安,共話當初巴山夜雨的生活,既有空間差別,又可見時間變遷。更重要的是,作者還從時空相關變化中,寫出了人世的悲歡離合。

縱覽李商隱的這首絕句,構思精巧,別開生面,作者既表達了夫妻倆彼此相思之意,又抒寫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詩人只是隨性而作,絕對沒有料到自己的作品可以跨越時空,讓無數人產生共鳴,更驚豔了後世千年。

再細味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既透出了團聚的溫馨,又懷念著曾經悲愁的過往,同時全篇的“巴山夜雨”的兩次重複,也讓音韻迴環往復,讓詩意更加醇濃。讀者也好像穿梭在巴山與長安之間,又體味了作者的憂傷和歡愉,彷彿唐代人物一樣,落在風景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