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川黔古道既有黔蜀分疆第一關,更有明代狀元楊升庵題詠60首

具有明代第一才子之稱的楊狀元(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在謫戍雲南永昌衛的三十五年生涯中,多次出入、滯留永寧,數次往返途經西路川黔古道,沿途驛舍留下眾多詩作題詠,現存永寧六十多首詩中,刻記下了楊狀元當年的歷歷行蹤。他在《夜宿普市》詩中寫道:

孤城比屋雪封瓦,重霧濃嵐冪四野。

飄飄風凹巧回鳶,凝固水槽工溜馬。

倦客落日投主人,冷突無煙炊溼薪。

敢辭白首御魅,眼前木夫尤苦辛。

次詩敘寫了深山孤城普市驛站積雪封瓦,山路困難,木夫猶為辛苦的艱難。呈現深山中冷冽無炊,民眾生活窮困的慘烈狀況。表達他關心山民疾苦,同情勞動人民之感傷。

這條川黔古道既有黔蜀分疆第一關,更有明代狀元楊升庵題詠60首

當年的深山孤城普市驛,是鹽馬道上販夫走卒、馬幫馱隊歇腳的地方,設有城廓,辦事衙門、派駐著軍隊、也建有堂皇廟宇等。然而遠山悠悠,山路漫漫,荒涼而又崎嶇的鹽馬道上,山風凜冽,山草沒眼,伸向深山峻嶺間的小路,一眼望不見頭。一直伸進大山中去。山野茫茫,只有眼前這座唯一的孤城驛站接待著來往商客。楊狀元由雲南返回四川,由四川去至雲南,都需要經過此驛。此驛與楊狀元結下了深深的緣份,也開啟了深山普市古驛站之文風。

聽當地人講,普市驛周圍大紅山、假角山、美女梳頭山等眾山皆美,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文筆峰,當地人猶為看重。百姓們說此山是普市驛的風水山,主普市驛興文,出狀元。此傳說未必當真,但此山形如文筆峭立,維妙維肖卻是實情。而且,自明狀元數次經過以後,這裡人就真重視了讀書,出了不少優秀文化人,就是現在,這裡學生讀書都成績好,我初初瞭解一下,考入大學的孩子真就不少,而且還都是好大學。不難理解,高考分數高,上好大學自然。當地人自豪地告訴我說:“我們這裡是楊狀元走過的地方,有文筆風水,自然人才輩出,焉能不出眾多秀才!”這是傳聞,但也是事實。我認為不是文筆峰的風水好,而是自楊狀元過後這裡家家戶戶重視讀書,文風濃烈所致。

我結識過普市驛這一幫子農民,個個都能吟詩作對,還真的都可以寫上一些詩、聯、賦等,還都像模像樣。究其因由,乃代代相傳之故,父母培養教育。這證實了楊狀元過普市驛對當地文化影響何其之深!這幫子人都是普市地方莊稼漢,道道地地的農民,但他們的認識、理念、水平,在整個四川、乃至全國都難有比擬,這就是楊狀元過普市留下的遺風。

這條川黔古道既有黔蜀分疆第一關,更有明代狀元楊升庵題詠60首

楊狀元當年在普市,還刻意描寫過普市的叵羅花。楊狀元在《普市驛見異花,一干喬立,中空而外紫。花開於幹末,類叵羅形,有黃白二色,故取金銀名之雲》詩中寫道:

金叵羅,銀叵羅,

瘴花開時瘴雨多。

二梁哨,雙井坡,

馬頭採折記經過。

流芳催人鬢嗟陀,

奈此長征遠戍何。

歷史文化名城敘永古道上,多少這樣的古遺存,詩存有待我們去發現、去保護啊! 在普市驛古道上行摩尼的雪山關古道,楊狀元親身體驗翻越之後也作了民謠《雪山關謠》。詩中寫道:

雪山關,雪風起。

十二月,斷行旅。

霧為箐,冰為臺。

馬尾縮,烏鳴哀。

將軍不再來,西路何時開?

既表達翻越1800多米高雪山關後,對萬曆年鎮守永寧之“禮賢敬老,澤及枯骨” 何卿將軍的懷念,也抒發了行走雪山關古道之艱辛。大雪封山,山路迢迢。朔風呼嘯,雪野茫茫。路斷行人,淒冷蕭瑟。雖苦不堪言,楊狀元卻仍以堅強意志,頑強精神鼓勵自己。他在《雪山關見梅》詩中借梅自況,抒發心境。詩曰:

自甘蠻方瘴

,誰憐姑射肌膚。

腸斷何郎東閣,魂消林叟西湖。

這條川黔古道既有黔蜀分疆第一關,更有明代狀元楊升庵題詠60首

表達不屈服朝庭惡勢力,寧甘瘴癘、寄懷知音的內心感慨。而對上雲南途經的赤水河古道,楊狀元筆下是如此敘述:君不見,

赤虺河源出芒部,虎豹之林猿猱路。

層冰深雪不可通,廣尋建木撐寒空。

明堂大廈採樑棟,工師估客穿蒙籠。

此水奔流似飛箭,縛筏乘下蜀甸。

黯淡灩險倍過,海洋流沙爭一線。

誰驅鳥鵲役黿,秋濤夏潦息盤渦。

柏亭雲屏濟川手,奠民枕蓆休干戈。

安得修為夷庚道,鐫刻靈陶垂不磨!

這是楊狀元在《赤虺河引》詩中敘寫的赤水河山行險阻,採大木為朝庭修建太廟的民工、販貨商客行人穿行森林古道,赤水河險,比傳說中鵝毛入水沉也只爭一線,行路之艱辛危險苦狀,令人駭目。希望“安得修為夷庚道,鐫刻靈陶垂不磨!” 如能有人改變此交通狀況,功德永留後世不磨。他還有《層臺驛》五律一首:

陡坂千頁蹬,破店兩三家。

溼灶薪無焰,磽田飯有沙。

瘦兵宵泣血,猛虎晝磨牙。

行路難為此,羈愁一倍加。

這條川黔古道既有黔蜀分疆第一關,更有明代狀元楊升庵題詠60首

這些詩吟中,我們知道楊狀元當年行走永寧古道的艱辛,人們生活的窮困。他以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這許多絢麗之詩,除讓我們知道他風塵僕僕、憂忿時事、感傷行旅之痛苦和廢居邊地的情懷外,更讓我們看到古道上當年的荒涼。大山深澗絕壁,“百里迥無煙火接,依稀猶似燧人前”荒無人煙、淒寒荒涼境況。聯想當初古道開劈之艱難。

就如永寧人屢次送別楊狀元,與之餞別的永寧城南“魚鳧關”,這座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古關隘,楊狀元為其撰聯:“華夷統鎮連千里; 黔蜀分疆第一關”。並題下“鳧關擁日” 四個大字作橫批。聯中點出魚鳧關所處“黔蜀分疆” 的地理位置,“華夷統鎮” 重要邊地。還為此關題寫了關名,狀元墨寶鐫刻關上,永留後世萬代瞻仰,閃亮永寧,生輝永寧!

然而,“狀元墨寶今猶存,何處再覓狀元魂。紅巖千載悠悠恨,可惜明朝笫一人”。這是永寧魚鳧關前眾人對楊狀元之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