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長輩經常插手,傳統隔代親對家長是利是弊?

“媽媽我知道錯了!我下次不敢了!”“面壁思過一個小時!”

女兒偷拿一百塊錢買了各種小裝飾品,“人贓並獲”之後,被我一通責罵,並罰她面壁思過。

她的連番道歉未能澆滅我的怒火,但婆婆的突然到訪,卻將女兒“無罪釋放”。婆婆進入家中,看到寶貝孫女正在“受刑”,立刻將其拉入懷中坐下,並質問我:“你是怎麼當媽的!孩子這麼小就懲罰她,將來產生心理陰影,你能負責嗎?”

我將女兒的“罪行”告知婆婆,希望可以得到理解,婆婆卻顯得不以為然,說道:“大驚小怪,不就是拿了一百塊錢嘛!”女兒也趁機反駁:“就是!媽媽欺負人,還是奶奶最好!”看著女兒和奶奶的親密模樣,我感覺自己像是“惡毒後媽”。

教育孩子時長輩經常插手,傳統隔代親對家長是利是弊?

如今很多年輕的寶爸寶媽,都會選擇獨立居住,和老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老人的生活觀念和價值觀都相對傳統,相處時難免會產生意見分歧。而最讓父母無法忍受的,就是老人和孩子的“隔代親”,甚至“威脅”到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嚴。

老人喜歡孫子(孫女)無可厚非,但傳統的教育觀念,使得他們對孩子過度寵愛,經常給孩子造成一種假象:爺爺奶奶才是你最親近的人,爸爸媽媽只會批評教育我。長此以往,孩子和老人親密無間,和父母“形同陌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出現了“陣地轉移”。

教育孩子時長輩經常插手,傳統隔代親對家長是利是弊?

如果說老人對孩子的過度寵愛屬於“親情使然”,那麼干涉寶爸寶媽教育孩子,則有些喧賓奪主。父母是塑造孩子品格、培養規範意識的“執行官”但老人的頻繁插手,無條件庇護孩子,會使得孩子產生“親情錯覺”,將爺爺奶奶當作溫暖的庇護所。

孩子受到批評責罵時,會產生一絲的抗拒情緒,老人的干預和袒護,給了孩子徹底“反抗”的勇氣,並改變了對父母的看法。我女兒便是如此,當我獨自管教她時,雖然她表面不服氣,但心中卻認識到了錯誤。而婆婆的插手,會讓女兒覺得我過於嚴格,根本不愛她,可以不聽我的管教,反正有奶奶做靠山。

假如經常如此,孩子和我的關係又怎麼會不疏遠呢?這也是我和老公決定單獨居住的原因。

教育孩子時長輩經常插手,傳統隔代親對家長是利是弊?

管教孩子時,如何避免“隔代親”的干涉呢?可以試試這3個方法。

首先:避開老人的視線。

著名育兒作家唐·艾裡姆曾說: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我們教育孩子,要讓他們懂得爺爺奶奶並不是他們任性調皮的“免死金牌”,父母才是自己人生路上的指引者。當孩子犯了錯誤或是不聽管教,我們可以避開老人,去“法外之地”批評教育孩子,阻斷孩子向爺爺奶奶的求助。

習慣了沒有“辯護人”的管教,孩子對老人的依賴自然逐漸淡化,對於父母的說教或是責罰,也會默默承受,並開始理解父母,和父母友好相處。

教育孩子時長輩經常插手,傳統隔代親對家長是利是弊?

其次,老人在場時暫時“停火”。

拜占庭女皇伊林娜曾說:良好的家庭傳統有助於家庭成員相互尊重,有助於家庭建成一個友愛的、生氣勃勃的集體。

既然老人喜歡干涉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我們不妨“奪取”他們插手的機會,讓他們的袒護失去用武之地。

有老人在場或是無法避開時,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可以暫時“停火”,簡單地批評幾句即可,等到回家之後才按照“程序”教訓孩子。

老人看到我們對孩子疼愛有加,自然不會過多幹涉,也擔心“寵上加寵”不利於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養。久而久之,老人也就會“退居幕後”,不過問教育孩子之事。

教育孩子時長輩經常插手,傳統隔代親對家長是利是弊?

最後,和老人溝通,統一教育觀念。

老人袒護的初衷,也是為了給孩子營造快樂無憂慮的成長環境,傳統的教育思想也使得他們無法理解年輕父母家長的教育理念。我們也和老人溝通交流,講明自己批評責罵孩子的原因,和老人統一家庭教育觀念。

老人也並非“故步自封”,聽完家長的客觀分析之後,也會覺得言之有理,並表示贊同和支持。在父母和長輩的雙重教育之下,孩子既不會產生叛逆心理,和父母也不會疏遠,成長教育也就沒有“漏洞”。

教育孩子時長輩經常插手,傳統隔代親對家長是利是弊?

寄語:隔代親可以成為孩子尋求關愛的第二搖籃,也可以成為他們的“窮山惡谷”。我們要和老人溝通解釋,讓其理性客觀地輔助教育,給孩子平等的關愛和教導。你的孩子和爺爺奶奶親近嗎?你會“吃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