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10月23日,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將在山東濟南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及非遺作品集聚濟南,展現非遺風采。


在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上,有六個來自四川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參展,我們今天先來了解其中的兩個,它們分別是布拖縣彝族手工銀飾非遺扶貧工坊昭覺薇穆嘎扎工坊



布拖縣彝族手工銀飾非遺扶貧工坊

工坊名片

工坊名稱:布拖縣彝族手工銀飾非遺扶貧工坊

非遺項目名稱:彝族銀飾製作技藝

項目類別:傳統技藝

電商平臺: 拼多多(店鋪名稱:布拖銀飾)

詳細地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


銀飾手工技藝是彝族人世代傳承的瑰寶,彝族銀飾品種豐富,有鳳冠、戒指、耳墜和耳環、項圈、銀鐲、銀鏈、銀紐扣等。彝族對襟衣服多用銀排紐扣,其中以銀虎褂扣最為著名。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非遺博覽會現場展品


四川省布拖縣素有彝族銀飾之鄉的美稱。布拖彝族銀飾按照用途可分為酒具、餐具、首飾等多種。彝族銀飾製作技藝做工講究,技藝精湛,大致需要20餘道工序,有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洗滌、雕鏤、鑲嵌、吊綴等一整套工藝流程。2008年,彝族銀飾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非遺博覽會現場展品


布拖縣彝族手工銀飾作坊於2018年2月正式成立,主要以電子商務加實體店模式營運,有從業人員16人,師傅中有1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徒有5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截至2018年8月,工坊產值達到168萬元,收入達到了158萬元。同時工坊還定期進行培訓,以擴大作坊的規模和產值,讓更多的農戶脫貧致富。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吉比及布銀飾作坊創立於2000年,與近千家批發門市合作,增加產量的同時刺激當地彝族銀飾產業的發展。工坊針對貧困戶長期開展銀飾手工技藝培訓,累計培訓貧困戶50餘戶,並提供銀飾原材料讓貧困戶在家中製作後統一收購,實現貧困戶年人均收入5萬餘元,帶動了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





昭覺薇穆嘎扎工坊

工坊名片

工坊名稱:昭覺薇穆嘎扎工坊

非遺項目名稱:彝族服飾

項目類別:民俗

電商平臺:拼多多(店鋪名稱:薇穆嘎扎非遺工坊)

詳細地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





在昭覺縣,蘊藏著沉澱了千百年的彝族文化。彝族服飾正是昭覺彝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代表,其風格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風格,昭覺縣也因此被稱為

“中國彝族服飾之鄉”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彝族刺繡是彝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先輩文化的一種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刺繡種類繁多、豐富多姿、製作精美、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彝族女子阿魯阿嘎是昭覺薇穆嘎扎工坊的帶頭人。2001年,阿魯阿嘎進入培訓中心參加彝繡縫紉初級和中級班培訓。在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下,她很快就成為昭覺薇穆嘎扎工坊中一名優秀的彝繡培訓老師。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昭覺薇穆嘎扎工坊創辦於2018年7月,工坊現有技術指導老師3人,不定期對當地貧困家庭婦女進行彝繡技藝培訓。截至目前已開展了6期彝族培訓,培訓總人數達2500人次。


2020年,先後有700餘名繡娘參與了昭覺薇穆嘎扎工坊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繡孃的彝繡技藝水平,讓繡娘“揹著娃”也能掙錢養家。


非遺博覽會|非遺+扶貧,以文化承載幸福生活


同時,工坊已和唯品會等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已完成唯品會的產品訂單2000餘件,帶動了當地貧困人口的收入,得到廣大繡孃的歡迎和認可。


本次博覽會中,兩個重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把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非遺項目產品上,那些驚豔了時光的作品,將為扶貧工作帶來更多新鮮的血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