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此前在整理二戰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資料時涉及到萊妮·裡芬施塔爾及其作品在電影節中引起的糾紛,就多看了一些萊妮·裡芬施塔爾的資料。裡芬施塔爾在影史上影響頗大,網上介紹的資料也很不少,這裡綜合自己查詢到的有限資料對其生涯做一個簡單的回顧。裡芬施塔爾的一生完全稱得上傳奇。因為時代的原因她之被捲入到政治糾紛從而影響到自己的電影生涯讓人遺憾,但她依然可以在餘生把握命運活出精彩。裡芬施塔爾靠天賦和意志力不停地契入、衝擊生活,尋求生命中的多樣可能,用親身經歷詮釋了尼采的生命哲學:人生應當就是在本能激情與慾望的驅使下肆意去追求並實現價值,也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一過的。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采

萊妮·裡芬施塔爾(Leni Riefenstahl),德國電影演員、編劇、導演、攝影師。裡芬施塔爾原名Berta Helene Amalie,1902年8月22日生於德國柏林,其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嬰兒時期的萊妮·裡芬施塔爾

萊妮·裡芬施塔爾屬於早慧天才,自幼喜歡藝術和運動。她4歲開始作畫和寫詩,12歲時學習體操、游泳,同時還涉獵田徑、網球,溜冰,攀巖,滑雪,騎馬等多種運動,15歲時在柏林一家藝術學校學習油畫和芭蕾併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1924年,萊妮·裡芬施塔爾在布拉格進行舞蹈演出時膝蓋受傷。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舞蹈演員裡芬施塔爾

養傷期間,裡芬施塔爾觀看了影片《命運的山峰》(Der Berg des Schicksals,1924),受影片中高山風景的吸引,裡芬施塔爾給導演阿諾德·芬克(Arnold Fanck)寫了一封信毛遂自薦並得到與導演及片中主演路易斯·特倫克爾(Luis Trenker)見面的機會。阿諾德·芬克是德國『山嶽電影』(mountain films)類型的領軍人物,他的一系列描寫登山、運動和自然題材的電影使他享譽影壇。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阿諾德·芬克在電影《帕魯峰的白色地獄》中的劇照

在阿諾德·芬克的指導下,裡芬施塔爾成功主演了劇情電影《聖山》(Der Heilige Berg,1926),在影壇嶄露頭角。此後萊妮·裡芬施塔爾又相繼出演了一系列山嶽電影,包括《偉大一躍》(Der große Sprung,1927年),《帕魯峰的白色地獄》(Die Weiße Hölle vom Piz Palü,1929),《白朗峰風暴》(Stürme über dem Mont Blanc,1930),《白色迷狂》(Der weiße Rausch - Neue Wunder des Schneeschuhs,1931),《藍光》(Das Blaue Licht,1932年),《冰山營救》(S.O.S. Eisberg,1933)。期間,在阿諾德·芬克及其他電影人的幫助下,萊妮·裡芬施塔爾逐漸轉型成為導演,其中的《藍光》一片即裡芬施塔爾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該片參加首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獲觀眾票選獎(Audience Referendum)提名,此外還獲得1934年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外語片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Top Foreign Films)。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冰山營救》(S.O.S. Eisberg,1933) 劇照

1932年,希特勒在看過裡芬斯塔爾的電影后,非常欣賞她電影中表現出來的矯健而陽剛的美學。1933年,德國納粹黨掌權,同年在一場私人會面中,希特勒邀請裡芬施塔爾為納粹黨拍攝紀錄片。在阿諾德·芬克的蠱惑下,裡芬斯塔爾答應了希特勒的要求,並於1933年拍攝了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影片由納粹構思,政府出資贊助,記錄了納粹巔峰時期的會議、集會和遊行盛況。為配合拍攝,政府提供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製組,無數的聚光燈,十六名一流攝影師、三十臺攝影機、二十二輛配備司機的汽車和身著制服的機動警官……龐大而豪華的攝製隊伍加上裡芬斯塔爾天才的創造力和美學理念,造就了這部影史上最具影響力亦最有爭議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在當時被納粹稱為“最具權威性的宣傳電影”。此後這部紀錄片先後參加了1935年第2屆威尼斯電影節並榮獲最佳紀錄片金獎(The gold medal in Venice in 1935)和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並榮獲金獎(the gold medal at the World Exhibition in Paris in 1937)。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劇照

1936年,萊妮·裡芬施塔爾繼續拍攝了描寫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紀錄片《奧林匹亞》。該片在集體場景的取景、平移鏡頭(travelling)的運用甚至是海下攝影等方面,都做出了成功的創新嘗試,正是因為在電影技術上的創新,這部紀錄片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然而影片本身卻成為服務於法西斯美學的代表作品,有評論稱影片在通過男性身體尋找美學以及崇尚軍隊般體育精神的同時把奧運會轉化成了法西斯儀式,進而與法西斯主義在審美上高度統一。1938年4月20日該片首映,正好是希特勒的49歲生日,這部影片也因此被看做是裡芬施塔爾向納粹的獻禮,成為其一生無法抹去的汙點。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裡芬施塔爾與希特勒

1939年裡芬斯塔爾再度被邀請拍攝德國閃擊波蘭的紀錄片,在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后里芬斯塔爾拒絕了拍攝,之後也一直再未為第三帝國服務。二戰結束後,裡芬斯塔爾被定性為納粹同情者而被送進監獄。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二戰爆發

1949年,裡芬斯塔爾出獄,獲得人身自由的她在戰後德國嚴厲的輿論環境下已不可能再從事導演工作。此後裡芬斯塔爾來到法國,受到讓·谷克多(Jean Cocteau)在經濟上連續7年的幫助。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法國電影大師讓·谷克多(1889-1963)

1951年,裡芬斯塔爾戰前的作品《藍光》在羅馬經重新剪輯和配音得以發行。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藍光》拍攝現場

1954年裡芬斯塔爾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低地》(Tiefland)發行。這部影片實際上是1940年就開始拍攝但一直沒有完成製作,戰後這部影片的製作膠片及相關設備遭到法國政府的沒收後又歸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里芬斯塔爾完成了影片的錄音和剪輯製作。儘管如此有的評論家依然認為這部以農奴對剝削者的反抗為主題的影片是裡芬斯塔爾拒絕希特勒、與納粹政權劃清界限的電影聲明。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低地》(Tiefland) 劇照

從1953年起,裡芬斯塔爾構想了多部劇情片和紀錄片的拍攝計劃,但均受到抵制而無法籌集拍攝資金,只得作罷。裡芬斯塔爾作為一位電影人的前半生就此了結。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二戰後的裡芬斯塔爾

此後裡芬斯塔爾轉型為一名攝影師從事攝影工作。1955年在讀了海明威的隨筆《非洲的青山》後,裡芬斯塔爾於次年(1956年)訪問了蘇丹,並獲得蘇丹政府的特別許可而進入到蘇丹中部神秘的努巴(Nuba)部落的偏遠山谷中。裡芬斯塔爾通過相機研究並記錄下努巴人的生活方式,後來這些照片陸續發表在《明星週刊》、《星期日泰晤士報》、《巴黎比賽》、《歐羅巴》、《新聞週刊》和《太陽報》等報刊雜誌上,此外裡芬斯塔爾還出版了插圖書《努巴》(The Nuba)和《考的努巴》(The Nuba of Kau)。受現代文明影響而趨於瓦解的努巴人原始文明因裡芬斯塔爾拍攝的照片而廣為世人所知,這些照片也由此具有了獨特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文化歷史意義。此後裡芬斯塔爾因對蘇丹社會與文明宣傳和傳播的貢獻而被蘇丹授予公民身份。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裡芬斯塔爾相機下努巴人的身體充滿了金屬般的美感

1973年為了實現自己拍攝水底世界的夙願,71歲的裡芬斯塔爾參加了潛水訓練。之後,裡芬斯塔爾出版了兩本插圖著作《珊瑚花園》、《水下的奇觀》,大受歡迎。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裡芬斯塔爾準備潛水

80年代,裡芬斯塔爾在世界各國多次成功舉辦了自己的個人攝影展,展覽城市包括日本東京,芬蘭庫奧皮奧(Kuopio),意大利米蘭和羅馬(意大利),德國慕尼黑,波茨坦和柏林,西班牙卡爾佩 (Calpe) 和比利時克諾克-海斯特(Knokke Heist)。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1963年裡芬斯塔爾在非洲肯尼亞

1987年,85歲的萊尼·裡芬斯塔爾出版了個人回憶錄,並在13個國家發行。裡芬斯塔爾在書中強調了其作品的非政治性,稱自己只是追求事業的完美主義者。儘管有人質疑裡芬斯塔爾的回憶錄存在自我美化的問題,但該書依然是瞭解裡芬斯塔爾本人的首選資料。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裡芬斯塔爾回憶錄》中譯本

1992年,裡芬斯塔爾在雷·穆勒(Ray Müller)執導的紀錄片《圖像的力量:萊尼·裡芬施塔爾》(Die Macht der Bilder:Leni Riefenstahl)中出場並詳細介紹了她的影片製作,以及她本人對自己生活和藝術作品的看法。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紀錄片《圖像的力量:萊尼·裡芬施塔爾》 劇照

2000年2月,97歲高齡的裡芬斯塔爾在奧登電影公司(the Odeon-Film Company)的幫助下時隔20多年後重返蘇丹努巴。因常年內戰,當年跟裡芬斯塔爾結識的努巴朋友大都死於戰爭。裡芬斯塔爾滿懷傷感之下乘飛機離開努巴山脈,飛機在中途短暫停留時發生事故,裡芬斯塔爾肋骨骨折傷及肺部但幸運的是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2003年雷·穆勒(Ray Müller)執導的紀錄片《裡芬斯塔爾的蘇丹夢》(Leni Riefenstahl im Sudan)發行,該紀錄片講述了裡芬斯塔爾返回蘇丹訪問努巴人的這段經歷。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裡芬斯塔爾在飛機事故中肋骨骨折傷及肺部

2002年,裡芬斯塔爾拍攝的紀錄片《水下印象》發行。該片記錄了裡芬斯塔爾從1974年到2000年近30年間在印度洋2000多次潛水的經歷。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水下印象》中的裡芬斯塔爾

2003年8月22日,裡芬斯塔爾在101歲生日與小自己35歲的男友、也是其助理霍斯特·凱特納(Horst Kettner)結婚。霍斯特·凱特納從1968年起就跟隨裡芬斯塔爾左右,直至其去世。這段婚姻也是裡芬斯塔爾的第二次婚姻。裡芬斯塔爾的第一任丈夫是德軍少校彼得·雅各布(Peter Jacob),兩人於1944年3月21日結婚,戰後1947年離婚。裡芬斯塔爾的兩段婚姻從法律的意義上來講都極其短暫,第一段婚姻更受到戰爭的影響聚少離多——兩人舉行了戰場婚禮儀式後其丈夫即奔赴戰場,戰爭結束后里芬斯塔爾又因跟納粹的關係而入獄多年,如此婚姻早已不具有實際意義。裡芬斯塔爾沒有子嗣。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裡芬斯塔爾的終身助理、二任丈夫霍斯特·凱特納

2003年9月8日,萊尼·裡芬斯塔爾於故鄉家中的睡夢中死去,終年101歲。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2003年3月13日裡芬斯塔爾在馬爾代夫阿沙格島上

萊尼·裡芬斯塔爾無疑是百年世界影史上極富天才的電影人,電影學者馬克·庫辛斯在其著作《電影的故事》中指出,“萊尼·裡芬斯塔爾是她那個時代最有技術天賦的西方電影製作人,僅次於奧森·威爾斯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評論家朱迪思·瑟曼在《紐約客》雜誌上說:“裡芬斯塔爾的天才很少受到質疑,即使是那些鄙視她(為納粹服務)的批評家。裡芬斯塔爾是一個完美的造型師,對運動中的身體,特別是舞蹈演員和運動員的身體著迷。她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她對雲層、薄霧、雕像、樹葉和屋頂的重大轉變。她的鏡頭有一個乏味的相同之處:閃亮、狂喜的面孔——幾乎都是年輕人和雅利安人”。


裡芬斯塔爾一生因與納粹的合作而備受爭議。在1993年的一次訪談中裡芬斯塔爾說:“說抱歉還遠遠不夠,但我不能把自己撕成碎片或毀掉自己。那太可怕了。不管怎樣,我已經受了半個多世紀的苦,這個爭議永遠不會結束,直到我死。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負擔,說“對不起”這是不夠的,表達得太少了。


……如果我開始工作,我會忘記食物。我忘了我是個女人。我忘了我的衣服,我只看到我的作品。我忘記是因為我對我的工作著迷。


……我從來不是希特勒的情婦——儘管我被他迷住了。這些不過是謊言。叫我納粹女王是毫無意義的。我一句話也沒談過政治。全是謊言和偽造。如果我真的是納粹,我會像伊娃·布勞恩那樣自殺。我從來沒有說過希特勒英俊聰明。我不是白痴。我從未見過大規模處決,也從未見過集中營。


……如果我和其他許多同事一樣,為了錢而工作,我就可能成為百萬富翁。但錢對我來說並不重要。我為一部電影工作了很多年,直到我認為它在藝術上完美了。我自有主張,沒人能告訴我該怎麼做。我要是有這樣的感覺: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藝術家,我的自由會受到限制,我就會出國。”


“不要因為我為希特勒工作了七個月而否定我的一生。”

傳奇影人萊妮·裡芬施塔爾

萊尼·裡芬斯塔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