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一”又“持久”的哺乳動物,遷徙30萬公里,與配偶不離不棄

“專一”又“持久”的哺乳動物,遷徙30萬公里,與配偶不離不棄

斯氏這種猛禽是以英國博物學家威廉・斯文森的姓氏命名,這種是種瘦小的猛禽,有著長長的尾巴和長而尖的翅膀,翱翔時呈獨特的近似"V字的形狀。它是開闊區域尤其是草地上的典型鳥類,繁殖的核心地帶在北美洲西部的大草原。儘管它的活動範圍往北可以遠至阿拉斯加苔原,往南可以到墨西哥北都,但卻以在北美大平原上最為常見。

“專一”又“持久”的哺乳動物,遷徙30萬公里,與配偶不離不棄

"專一"的猛禽

斯氏的遷徙距離和其他北美捕食性鳥類一樣遠,它們一生中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來遷徙。每年多數種群會以數千只的大幫從北美大平原遷往阿根廷的大草原,之後再返回。這是一種分佈較為廣泛的鳥類,在每年4~9月的北美洲,人們經常可以在電線杆、柵欄杆以及一些枯樹上,都看到它們的身影。野外觀察記錄的數據表明,斯氏對配偶以及選巢地址都是非常專一的。

配偶雙方有著長達7個月的分離期,整個遷徙旅程總距離已經達到30萬公里,但每年春季,配偶雙方都會返回同一個地區,通過一系列嘰喳喳的叫聲以及環形和俯衝的求偶來炫重新確認它們的配偶關係。像它們這樣對繁殖地有如此高的專一度在遠距離遷徙的物種中是非常罕見的。

“專一”又“持久”的哺乳動物,遷徙30萬公里,與配偶不離不棄

出色的小殺手

斯氏鵟是捕食齧齒類的高手,在整個繁殖季,它們都以捕食齧齒類為食,最初只是雄性斯氏鵟捕食齧齒類,之後父母雙方都定期為小帶回陸地上的松鼠、黃鼠、家鼠和小兔子。但其他時間,這些猛禽只捕食昆蟲。在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的草原越冬地,斯氏鵟主要以蝗蟲和遷徙的蜻蜓為食,並在廣闊的草原上盤旋來追蹤昆蟲群。

在上升氣流中翱翔

“專一”又“持久”的哺乳動物,遷徙30萬公里,與配偶不離不棄

斯氏鵟在四個月的遷徙期內是高度群居的。它們可能會構成巨大的群體,就像是從遙遠地方蜂擁而來的昆蟲群,很容易在如得克薩斯州的黑澤爾巴茲莫爾縣立公園的傳統觀鷹地點觀察到。每年的3到4月和10到11月,整個南美約100萬隻斯氏鵟越冬種群從巴拿馬城附近的安孔山經過。 這些大規模的遷徙只在天氣溫暖乾燥、熱氣流形成爆發之際,斯氏鵟可以借力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翱翔。

“專一”又“持久”的哺乳動物,遷徙30萬公里,與配偶不離不棄

在巴拿馬,斯氏鵟群能夠利用一系列上升氣流產生的長途飛行,在雲底幾乎不用揮動翅膀就能滑行數十千米甚至更遠。翱期、滑期與拍翅飛行相比,能節省約95%~97%的能量。這種能量保存方式非常重要,因為斯氏鵟在飛往阿根廷長達60天的旅程中都不進食,鳥類學家極少能看到斯氏鵟在旅途當中採食,也沒有在公共的停棲地觀察到它們的排洩物。這些鳥類能夠在一次都不採食的情況下完成遷徙,說明它們遠距離遷徙之旅的能耗非常低。

“專一”又“持久”的哺乳動物,遷徙30萬公里,與配偶不離不棄

鳥兒們的遷徙瓶頸

包括斯氏鵟在內,每年秋季,約50萬隻捕食性鳥類會經過從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馬的中美洲候鳥遷徙通道。這一通道在南端急劇變窄,迫使遷徙的猛禽結成更大的遷徙群。陸橋的最窄處位於巴拿馬地峽,在巴拿馬運河區只有50千米寬。利用這一遷徙通道的四種有優勢的猛禽物種是:巨翅露、紅頭美洲鷲、斯氏鵟和密西西比灰鶯。同時還有數量稍少的24種其他北美猛禽也會經過這裡。

壯觀的遷徙猛禽群也能在密歇根湖、休倫湖和蘇必利爾湖間的一小塊陸地—密歇根州懷特菲什角見到;同樣也能在西班牙和北非之間的遷徙通道—直布羅陀海峽以及土耳其的歐洲和亞洲部分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等地觀察到。

“專一”又“持久”的哺乳動物,遷徙30萬公里,與配偶不離不棄

生存危機

雖然斯氏鵟是一種數量眾多的鳥類,但是它們的生存依然受到威脅,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斯氏鵟種群數量明顯下降,原因可追溯至越冬的草原上大量使用的富含有機磷酸酯的殺蟲劑,使得這些猛禽的主要食物銳減,另有許多斯氏鵟被毒死。之後,由於阿根廷對這一物種保護措施的實施,以及這一物種本身遷徙模式的改變,斯氏鶯種群開始緩慢恢復。

一些個體遷至巴西主要草原區的北部越冬,另有少量斯氏則遷至佛羅里達州南部、加利福尼亞和中美洲越冬,這一越冬種群的數量可能正在增長。到底這種行為的改變是大草原農業集約化的直接後果,還是受諸如氣候變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則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