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不攀比——帮孩子摆脱攀比心理

可不可以不攀比——帮孩子摆脱攀比心理

在现代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时刻准备着超过别人。他们所用的方法并不是读书、学习,而是大把大把地挥攉金钱,以换取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奢侈品,在攀比中取得虚荣心的满足。

生活的差别不可避免,于是人们在差别中不由自主地产生攀比心理。而盲目攀比总会让人们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贡献与报酬和别人比较,如果自己的所得小于另一方,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失衡。

当你理性地看待生活,就会发现,其实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并没有偏袒谁。有的人苦尽甘来,有的人甘尽苦来,有的人大起大落,有的人大喜大悲,世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就如自然界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味攀比何时了。

然而,当我们在不停地强调大人不可攀比时,一场迅猛的攀比之风又开始在学生身上蔓延了。大学生先攀比买手表,后攀比买名牌服装、运动鞋,再攀比买手机、买电脑。如果说大学生还能理清头脑,那么在中学生身上出现的攀比之风,则让人更加忧虑。他们的攀比已经不仅仅限于什么名牌服装了,而是到了攀比谁家的车子更高档的地步了。攀比之后,他们会有悬殊的心理落差,因此会产生低自我价值感和低自尊的挫折感,进而引发焦虑。

汤恩是移民族,小时候家里贫穷、拥挤,心里自然很渴望社会的接受。在小学他结识了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这个孩子出生于医生家庭,非常富有,住着明亮干净的别墅,而他也总是穿着得体整洁、彬彬有礼。能有这样的朋友汤恩心里非常自豪,也感觉好像是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可,小心翼翼地生怕失去。

作为朋友汤恩被邀请去朋友家吃饭,宽大的餐桌、雪白的桌布、牛排西餐、闪亮的刀叉让他惊叹。礼尚往来,他自然也要请朋友到自己家里吃饭,可这让他非常忧愁,甚至恐慌。因为自己家里常年只吃一种菜,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菜炖在肉汤里,黑黑的,一点也不好看。汤恩甚至逼自己的母亲去学习做西餐,要求母亲准备精美的餐具。但多次要求都被母亲拒绝,母亲说:“我不能因为请客就换掉餐具。但我们的钱只能花在必要的地方,如果他因为这些就不和你做朋友,那么他就不是你的朋友!”请客那天,汤恩心里忐忑不安,他想象着朋友告诉同学自己家里是那么寒酸,那么可笑,进而所有人都嘲笑自己的情景。当他的妈妈一边给朋友夹菜一边说:长得太瘦了,一定要多吃点时,汤恩觉得简直无地自容。但是他的朋友在试着吃了一碗菜后,居然又要了一碗,说真好吃。

经过这次,两人的友谊继续,汤恩也感受到了更多自信。原来自己的忧虑那么多余,母亲的坦诚也让他知道,自己拥有的并不是值得羞愧的。

从此事可以看到,母亲的态度、主见和作为显然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经济不宽裕,没必要为了面子浪费;用真实的家庭背景、自己传统的决不做作的方式待客;在孩子担心会因为寒酸、怪异而被嘲笑的情况下,坚决地展现家庭本来面目和自己的处事方式,这既是自然的,也是自信的。她用行动告诉孩子,自己的家庭,没什么不好意思,更没有什么可羞愧的。

孩子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虛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同样要有”,以显示自己与别人有同等的身份和地位,甚至比别人的还要优越,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由此可知,攀比心理只会令孩子变得奢侈与虚荣,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远离攀比心理。

如果孩子总是比吃、比穿、比花钱,那么这种攀比之心要不得。作为父母,一定要坚决抵制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

首先,父母不要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父母一味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就会助长孩子奢侈的花钱观念和攀比气焰,还可能将孩子引入歧途。作为奖励,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两件有助于孩子学习的用品,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孩子养成奢侈的习惯。

其次,教孩子进行正确的比较。攀比心理缘于比较方式的不当,就是盲目攀比。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把自己的能力和他人对比,把自己的吃喝穿用和他人比,自己的家庭出身和他人比较,自己的长相和别人比,等等,不一而足。其实,父母只要多让孩子想一想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孩子的心里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了。面对众多普通人,孩子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可攀比的呢?

再次,将物质攀比化为精神攀比。孩子与人的攀比大多是物质和金钱上的攀比。因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竟争倾向,将攀比的目标转向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超越,不但矫正了孩子不正确的攀比心理,还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攀比,是一件无须太在意的事情,我们更是没有必要在攀比面前感到没有面子而自卑,或是因攀比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很多事情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必常常挂在心上,与其样样攀比、踯躅不前,倒不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攀比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