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盡滄桑的惠通橋

從昆明坐火車到大理,再乘汽車向南行駛300公里到滇緬邊境的龍陵縣城。次日一早,從龍陵縣城出發,走杭瑞高速到鎮安鎮,再東行不遠,到大埡口。繼續前行,過鬆山,車行十分鐘,就遙見兩座大橋凌空飛跨怒江。

位於上游的那座鋼纜吊橋,便是聞名遐邇的惠通橋。鋼筋混凝土橋塔矗立於兩岸,鋼構橋面桁架高懸。

惠通橋初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為解決當地兩岸交通困境,當地士紳募銀千兩,歷經三載,建成一座鐵鏈吊橋。

由於鐵鏈吊橋承載力過低,無法滿足兩岸交通所需。1933年,當地人士又予以重建。他們將原橋臺增高20米;用4根直徑28.7毫米德國鋼索替代原有的鐵鏈,橋面吊杆改用20毫米圓鋼,每兩根為一組,全橋共54組;橋面桁梁採用200毫米槽鋼結構,頂面鋪設木板。1935年1月開通的吊橋寬4.4米,可通行7匹負重騾馬(重約2噸)。

歷盡滄桑的惠通橋

歷經滄桑的惠通橋

抗日戰爭初期,滇緬公路成為國際援華物資運輸的唯一通道,為確保大後方和海外的交通運輸,當局再次加固惠通橋,將兩岸鋼索塔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主索由4根增加為8根,並加密吊杆及橫樑。1938年10月通車後,每次可通過10噸卡車一輛。

為了切斷滇緬公路,日軍從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的4個月中,先後6次轟炸惠通橋,投彈4000餘枚,使惠通橋遭到嚴重破壞,多根主索被炸斷。在中國橋樑技術員工的努力搶修下,惠通橋中斷僅58個小時就奇蹟般恢復通行。

1942年5月3日,日軍從緬甸侵入雲南,佔領龍陵縣城和惠通橋西岸的松山。5月5日,從怒江西岸的盤山公路上,大批從龍陵縣城湧來的逃難人群和車流,擁擠著通過惠通橋。

傍晚時,一輛卡車從東岸開來,意欲強行與逃難的人流逆行過橋,導致大橋被阻塞。守橋士兵鳴槍示警,並把故意阻攔交通的卡車推到江裡。

也就在此時,百餘日軍身穿便裝,混雜於向東岸逃難的難民中,意欲搶奪惠通橋。聽到示警的槍聲,日軍突擊隊以為暴露,連忙開槍並衝向惠通橋。

守橋官兵見狀,引爆預先安置於東岸橋臺上的炸藥,炸燬了惠通橋,將日軍阻攔於怒江西岸。

見到惠通橋被炸,日軍又組織工兵搶搭浮橋和乘坐皮筏強渡怒江,但在我守軍炮火的打擊下,日軍被迫退據怒江西岸。自此,中日兩軍隔江對峙,整整兩年。

由於惠通橋塌毀,中國南部唯一的外援通道滇緬公路也被迫中斷。為確保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中美另外開闢了從印度阿薩姆邦的汀江機場經雲南保山再到昆明的駝峰航線。

而此時,日軍也開始在惠通橋西岸的松山一帶構築了松山、滾龍坡、大埡口等7個主要據點群,意欲以此作為北進的橋頭堡。

松山陣地控扼滇緬公路及怒江上下游40公里江面,松山不克,滇緬公路就無法恢復。

為此,1944年6月4日,中國遠征軍第8軍和第71軍新編28師組成的突擊隊強渡怒江,佔據了怒江西岸,並對佔據松山、平戛、龍陵縣城的日軍發起攻擊。橋渡工程處也於一個月內在惠通橋原址搶通了臨時便橋和兩岸碼頭,並趕製大量浮筏以供軍隊需要。

8月下旬,中國遠征軍對困守在松山子高地的700餘日軍發起強攻。遠征軍在日軍陣地下的坑道內放置了大量炸藥。隨著一聲悶響,日軍第56師團113聯隊被徹底殲滅。

隨後,中國遠征軍通過惠通橋,一舉收復了龍陵、騰衝等地。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就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戰事。

新中國成立後,滇緬公路改修成320國道,以後,320國道又被高等級公路替代。1974年,在惠通橋下游400米處,建成了一座全長200餘米的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紅旗橋。惠通橋也停止通行,成為一座景觀橋,默默地向人們陳述著曾經崢嶸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