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明天就是小暑節氣了,這是一年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過後大概10天左右入伏,因此,小暑也標誌著“苦夏”模式正式開啟。

小暑、大暑,作為入伏前後的兩個節氣,很多人並不知道有什麼習俗講究,只是知道這段時間很熱。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小暑”節氣的文化習俗,快來看看吧!


小暑的由來

古人判斷節氣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夜晚觀測天上的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尾巴”的指向,代表了不同的節氣。當尾巴指向西南方向——“未”的時候,就是小暑節氣。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古人用的北斗七星星盤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黃道座標來觀測天象。

當太陽到達黃道經線105°的時候,正午用圭表來測量日影,影長為古代的二尺四寸,約為0.58米,這個時候就是小暑節氣。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圭表,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器具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暑,在中國漢語裡是熱的意思。

古人云:“暑,熱也,月初為小,月中為大。”

小暑,指的就是小熱,雖然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再過半個月,到了大暑節氣,那才是真熱。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即便如此,小暑前後的天氣也不怎麼舒適:潮溼、高溫、給人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民間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段時間人們總是汗流浹背,整個人跟從蒸籠裡剛出來一樣。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小暑有三候: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摯


“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

——《禮記》


每個節氣都有“三候”。小暑的第一候叫:溫風至。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古人所說的溫風,可不是我們現代人理解的“溫暖的風”,而是指熱風、熱浪

唐朝武則天次子李賢曾在讀《後漢書》時特意標註:溫風,炎風也。

以此表達溫風的熱氣騰騰。


小暑的第二候,叫:蟋蟀居壁。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蟋蟀,就是我們俗稱的“蛐蛐兒”,小暑前後一般是見不到大批蟋蟀的,因為這個時間天氣悶熱,蟋蟀紛紛從田間地頭跑到石頭縫、牆縫中,不願意出來。

通常到了七月底、八月的時候,蟋蟀才會陸續出來繁殖,而且聲名鼎沸。

到了九、十月份,天氣越涼蟋蟀越愛接近人類,因為它們想躲進人的“巢穴”,這樣不至於冬天被凍死,也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


小暑的第三候,為:鷹始鷙(zhì)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這段時間如果要去郊遊的話,可以多注意一下山區是不是經常有猛禽出沒。

鷙,是兇猛的意思。

一種說法是,由於天氣悶熱,老鷹等猛禽受不了地面的肅殺之氣(高溫),往往高飛來散失熱量解暑,同時也因為熱而性子急躁、兇猛;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季節正好鷹的雛鳥長大,鷹爸爸鷹媽媽會帶領雛鷹學習飛行、空中搏鬥等生存技能,因此人們也能見到老鷹最具煞氣的一面。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小暑,買新米,吃新飯

民間一直流傳著小暑節氣“食新”的講究。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古時候,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把新收穫的大米和麥子打出來、或磨成粉,吃一頓熱騰騰的新飯,表達對夏收的喜悅和美好願景。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當然啦,如果家裡務農的話,別忘了把新收穫的糧食拿出一份祭祀先祖和天地,因為中國傳統認為,天地是生命之本,祖先是家族之本,對天地和祖先充滿敬畏之心才能把家庭更好地延續下去。


吃餃子,啃黃瓜,再來一個大雞蛋

在我國北方,小暑的習俗通常會和入伏結合起來。

在小暑前後,一些地方有吃餃子的習慣。因為天熱,人的胃口不好。餃子在以前是難得的美味,加上酸爽開胃的米醋,比較能打開人的味蕾。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在山東、河南一帶,也有吃黃瓜的習慣,這個季節的黃瓜又脆又好,水分大,最能解暑熱。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在農村很多地區,也有雞蛋治苦夏的土辦法。天氣悶熱,人的胃口不佳,於是早上就吃一個到兩個雞蛋,一方面增強體力,另一方面不太佔肚子、不會覺得撐,卻又比較頂餓。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古人在小暑前後還有吃黍子的習慣,不過現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黍子是什麼。

我們常說人要吃“五穀雜糧”,五穀指的其實是:稻、黍(糜子)、稷(穀子)、麥、菽(大豆)

黍(shǔ ),就是糜子,去皮後就是黃米,含有一定黏性的,通常可以熬粥、做點心、釀酒等等。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為什麼古人強調小暑大暑要多吃這些糧食呢?

這是因為,這段時間天氣悶熱,人們出汗非常多,汗液裡會帶走大量的鈉和鉀。

缺鉀後,人很容易出現頭暈眼花、渾身無力等症狀。古代人雖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他們明白如何吃能緩解這些症狀。

黍子裡含有豐富的谷蛋白和球蛋白,優於常見的大米、小麥,所以古人認為吃完這種黍子,身體有勁,精神也好了。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對於現代人來說,除了適當補充點雜糧來增強體力外,還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鉀元素的食物,防止天熱中暑引發低血鉀症。

富含鉀元素的常見食物有香蕉、桃子、杏、油菜、白菜、大蔥、芹菜等等。其中香蕉含量是最高的。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曬伏

小暑前後,還有很多人把家裡的舊衣服、舊書畫拿出來曬曬。

入伏前後,正午光照是最毒辣耀眼的時候,這時暴曬一下舊衣物可以去去上面的黴味,而像書畫之類的老物件,曬一曬則可以祛溼防黴防蟲。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當然啦,這段時間降水也很多,而且往往是來也快去也快的強降雨。如果感覺天氣不對就要及時把東西收到屋子裡去。


小暑節氣,天氣炎熱,人的消耗增大,容易乏力沒胃口。

大家記得多喝涼白開補充水分,避免長時間外出和中暑。可以適量補充一些優質的穀物和蛋白質,增強體力,健健康康度過“苦夏”。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清涼”的小詩,在詩句中消散心中的煩躁,怡神養元,使心境迴歸平和。


《納 涼》

秦觀(宋)

攜扙來追柳外涼,

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

風定池蓮自在香。


明日小暑:溫風至,鷹始鷙,這些節氣習俗講給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