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熱背後的原因和挑戰

近日,國際清算銀行(BIS)與7國中央銀行發表《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基本準則與核心特徵》報告(下稱“報告”),以促進數字貨幣發展與推進跨國支付。10月12日,歐央行開始向公眾徵詢意見,數字歐元實驗也開始同時進行。目前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啟動或者加快了本國數字貨幣的研發進程。根據BIS調查,80%的中央銀行已進行數字貨幣研發,其中過半已進入研究實驗與試行階段。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熱背後有三個原因,也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

首先,疫情的影響、國際競爭壓力和私人數字貨幣的競爭增加了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研發的動力。2020年以來,中國先後在4個城市推出了央行數字貨幣試點、並且在部分銀行開始了數字人民幣的應用程序測試。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的態勢備受全球各國央行的關注,“鯰魚效應”明顯。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使得全球各國對減少現金接觸的要求增加,構成了各國現金無紙化交易的現實需求。並且,最近幾年私人數字貨幣發展迅速,例如Facebook所力推的“天秤幣(Libra)”等,讓各國央行看到,如果不主動開展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工作,國家主權貨幣所面臨的競爭將會與日俱增,風險難以迴避。

其次,央行數字貨幣在功能上較之於傳統數字貨幣具有明顯優勢。蘇格蘭銀行在2020年3月刊發的工作論文《央行數字貨幣:機會、挑戰和設計》中較為系統的梳理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優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增加央行資金的可用性,從而有助於支持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並有助於避免新形式的私人貨幣創造(例如穩定幣)帶來的風險。央行數字貨幣可以支持靈活的、創新性的和競爭性的支付格局以滿足未來的支付需求,例如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支付需求等。這也順應了隨著移動支付的興起現金使用量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在各國積極合作的前提下,央行數字貨幣將來具備提供更好的跨境支付的可能性。

第三,央行數字貨幣在精準性和靈活性上的天然優勢可以為央行維持貨幣和金融穩定提供更多的方式方法。央行數字貨幣可以正利率,零利率或負利率計息,也可以不計息,是靈活利率政策的有效載體。個人和公司持有的央行數字貨幣的計息形式直接將中央銀行納入銀行中間業務,這意味著中央銀行在銀行系統和經濟活動中發揮新作用。央行數字貨幣可以解決“零下限”問題,因為當貨幣以實物形式流通時,很難實施低於零的政策利率。

當央行數字貨幣承擔利息時,它可以替代貨幣市場工具,例如政府票據,反向回購協議。如果不計息,央行數字貨幣將類似於實物現金。不計息的央行數字貨幣將是現金的更好替代品。當央行數字貨幣看起來像現金時,它具有許多特性,例如匿名性,瞬時結算,不計息,非排他性訪問,無需分配/交換或存儲費用以及分佈式分類帳系統即可進行零售付款。如果以通證形式使用,央行數字貨幣可能像現金,而如果是基於帳戶的形式,則可能像銀行存款。

為了使數字現金取得成功,與其他付款方式相比,使用者必須有動力採用央行數字貨幣。對此各國央行都會有自己的辦法。例如中央銀行可以免費向使用它的人或接受它付款的零售商和開票人免費提供其數字貨幣。因此如果能夠全面用數字貨幣取代紙質流通現金,整個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將會得到迅速提升。

全球央行各自加速數字貨幣研發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數字貨幣普適化發展趨勢的大環境下,未來國際貨幣體系融合發展可能存在的問題。當前主要有兩大挑戰。一方面,各國央行數字貨幣運行機制發展思路差異較大。各國央行對是否使用區塊鏈技術、主要的應用場景、錢包使用規則、轉賬和存儲的額度、記賬模式的選擇(基於賬戶還是基於通證記賬)等,目前都處於各自探索的階段。

另一方面,央行數字貨幣系統具有天然的“閉環”傾向。綜合目前全球各國已公佈的央行數字貨幣方案看:貨幣主權是各國數字貨幣設計考慮的首要問題,大部分模型體現的都是閉環的系統架構傾向。這種閉環趨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一是央行數字貨幣支付除了應用於國內的,央行數字貨幣還應考慮設計為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央行數字貨幣付款系統進行互操作(以支持將來在央行數字貨幣進行跨境付款);二是央行數字貨幣應避免將提供商與特定技術或技術提供商捆綁在一起。這兩個問題目前在全球各國數字貨幣研發設計方案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這種“閉環”傾向不利於數字時代全球數字貨幣間的國際金融體系構建。

由此看,各國數字貨幣還有多遠?這不僅取決於各國數字化進程和金融科技實力,而且與各國對自身在未來國際金融秩序中的定位直接相關。

(本文作者:劉玉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張灝筠,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