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看史: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第37期)

农业是国之根本,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并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历史长河进入明代以后,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达到一定的高度。伴随着农业的发展,一大批具有总结性的农书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朝后期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


闲话看史: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第37期)​徐光启是今上海市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徐光启学识渊博,通天文、历算,对火器也有很深的研究。后来,他又加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一起研讨学问,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先后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翻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籍,是中国近代科学的一位先驱。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是明代农学的最大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农书的集大成者。全书篇幅宏大,共有60卷,几十万字,引用文献达到200多种。这部巨著的编纂费时多年,徐光启逝世时也没有完成,后来由陈子龙等根据他的遗稿编订,刻印成书。全书分为12目:1. 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2. 田制(井田考和《王镇农书》中的各种田制图);3. 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4. 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5. 农器;6. 树艺(谷物、蔬菜);7. 蚕桑;8. 蚕桑广类(木棉、苎麻);9. 种植(经济作物);10. 牧养;11. 制造(食品、房屋);12. 荒政(备荒,并附有《救荒本草》和《野草谱》)。

闲话看史: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第37期)​《农政全书》对各种生产技术都有很详细的记载与分析。例如对棉花的栽培技术做出了系统性总结,用几句话就精炼地概括了棉花栽种的6个重要的环节:“精拣核,早下种,深耕,短干,稀科,肥壅”,真可谓言简意赅。《农政全书》与以前所有农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着重而系统地论述了屯垦、水利和备荒三大农业事务;还吸收了传教士从西方带来的一些科学知识与方法,能够整理和分析徐光启自己通过调查和科学实验所得的材料。《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书的光辉典范。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