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孔子是谁?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全民网红教师,文化圈“一哥”,稳坐头把交椅两千多年。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在职业细分还不明确的古代,作为跨界奇才,包揽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多项头衔。

去世后成了行走的“荣誉收割机”,被历代“尊孔”的君王追赠了“文圣”“先圣”“先师”“宣父”等重量级称号。

一提起孔老夫子,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教材里的人物形象:

他是位笑容温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身材不高,还有些驼背,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还有,他跟自己的学生有许多经典对话,记录在《论语》这本书里,然后被收录在教材里,要求我们“理解并背诵全文”。

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1年。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当代人重读《论语》才发现,原来我们今生的人生困惑,孔子在前世早就回答过。人生没有答案,但有参考书

下文整理自馒头大师(张玮)著《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先来说说孔子的出生年代和故乡。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 551 年,也就是距今大约 2600 年前。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春秋末期了。

他是鲁国人,他的家乡在中国现在的山东曲阜,孔子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所以,他其实叫“孔丘”。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那我们为什么要叫他“孔子”呢?因为“子”是一种尊称,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我们看《论语》里总是有“子曰”“子曰”,“曰”就是说话的意思,“子曰”其实就是“先生说”的意思。

大家如果看过一部叫《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肯定会记得里面那个吕秀才一天到晚说“子曾经曰过”,他说的其实就是《论语》。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孔子是我们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就是老师自己教学生。所以,我们现在还把孔子奉为教育界的祖师爷。

可能在大家印象中,孔子就是一个头发花白、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但其实啊,他这个人可能和你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下面这段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这么说的: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听上去有点拗口,是不是?没关系,我们来解释一下。

先说一下当时的背景:

那一年,孔子已经63岁了,当时他还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楚国有个叶县。一天,这个叶县的首长叶公就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

“请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表示,自己回答不了。(子路不对)

后来,孔子知道了,就教子路:“哎呀呀,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女奚不曰”)

孔子接着说:“(你和他说)这个人呀,用功起来会忘了吃饭,快乐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没错,这就是那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用这三点来形容自己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三点。

先看第一点,“发愤忘食”, 也就是用功起来忘了吃饭这一点。

首先,这说明孔子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人,更重要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做一件事要专注,而不是说可以经常忘了吃饭。这才是“发愤忘食”的关键。有了这样的专注,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会有所成就的,不是吗?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再来看第二点:“乐以忘忧。”

说起孔子的忧愁,可比我们一般人的忧愁要大,也要多。孔子是忧国忧民,忧这世界会不会变好,忧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

就算往现实里说,孔子在列国之间奔走,兵荒马乱的,危险总是有的,断粮饿肚子的事情孔子也遇上过,甚至被人追杀的情况也碰到过。如果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忘记忧愁,还是挺厉害的吧?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最后是第三点:“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快要老了自己却不知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63岁。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有点早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试着理解一下,对于一个60 出头的人来说,“不知老之将至”意味着什么。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当时,孔子63岁了。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很老了吗?当然知道。但他这句“不知老之将至”,恰恰说明他不在乎自己有多老,因为他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己钟情的爱好,有自己要传授的知识,对他而言,已经不在乎时间了

嗯,或许有同学会说:孔子不在乎时间,但他还是输给了时间,不是吗?

没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战胜时间。孔子去世的时候是 73岁。

这 73 年,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可以说只是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但是直到今天,但凡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没有人不谈论他,而且还有很多人要学习他。可见,他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被时间抹掉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论语》?

其实从汉代开始,《论语》就一直是孩子们的必读书目。

这也意味着,这本书里的所有语句,早就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随着时间的演进,开枝散叶,代代相传,成为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不中断的重要原因,也成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的一个主根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

书中的话,是历经2000年检验的处世哲学,被无数人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委屈时沉潜努力,在顺遂时谦虚收敛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畅销书作者张玮老师曾经被一些家长读者追问,希望他能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读的中国传统文化书,他推荐的就是《论语》。

但他说:“《论语》其实并不完全适合孩子读。”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重温《论语》经典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为什么呢?

因为论语对于孩子来讲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对孩子没有过多意义,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有多种理解,孩子容易曲解,这其实就需要由我们来向孩子解释。

于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能够读懂《论语》的途径,张玮老师的馒头说团队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并请权威导师把关,推出了《馒头说〈论语〉》音频课。

课程对《论语》做了一些梳理和挑选,分析和解读,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专门为8岁到15岁左右的孩子讲论语。

张玮老师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读一些《论语》了,但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论语》,因为整部《论语》,真的是值得用一生去慢慢参透感悟的。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新作

专业团队+讲故事+原创漫画

让《论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签名版限时抢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