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祕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祕角落裡藏著什麼?

《隱秘的角落》是最近一部很出圈的懸疑短劇,豆瓣評分高達8.9,引來無數人熱議。

情節精彩,故事緊湊,結局抓人,大多數人都沉浸在其撲朔迷離的真相中,火熱的猜想著到底誰才是幕後大BOSS,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劇裡除了懸疑推理,小編看到更多的是教育的體現,即主人公朱朝陽這個人物身上代表的教育意義和啟示。

在我們看來朱朝陽就是一位普通初中生的樣子,瘦瘦弱弱,不是很打眼,就是在人群路過不會再去看一眼的那種。

在學校,成績優秀,內向不善於交際,還有一些正直,拒絕考試時同學傳的小抄,當他人欺負自己時就走開,避免和他人發生爭執。

在家裡,父母離異,跟著上夜班忙碌的媽媽生活,每天都是自己做飯、學習,從不抱怨,也不用大人操心,可謂是老師家長眼中的乖孩子。

但在隱秘的角落裡,這樣“乖孩子”披著不為人知的外衣。

他心思縝密,頗有城府,有著不為外人道的內心世界。

在那裡,敏感壓抑的“小惡魔”肆意瘋長。

瞞著媽媽和小夥伴一起“敲詐勒索”,眼看同父異母的妹妹晶晶墜樓,見死不救並對此一言不發,設計讓殺人犯張東昇誤會嚴良,達到借刀殺人的效果;極其機敏的在發現爸爸錄音時撒謊掩蓋真相……

誰能想象“別人家的孩子”是陰狠暗黑。

看到這裡,我不禁開始想,既往的家長認知裡的“乖孩子”是代表著什麼?

聽話、乖巧、懂事?

那這樣期望設定的下“乖”真的是好事嗎?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

01 “乖孩子”到底是誰的孩子?

劇中朱朝陽的媽媽,是一典型的中國家長形象,一切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甘願犧牲一切。

用自己全部的付出,想換孩子的“乖”和“優秀”,也就是無條件的聽話和學習好。

不讓孩子做任何分心學習的事情,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什麼都不要想”,對於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這樣的家長對孩子也一定是有愛的,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愛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而這樣的令人窒息的“愛”之下,內心被壓抑,情感被綁架,孩子的內心需求是被忽略的。

除了媽媽密不透風的愛,對於朱朝陽來說父親的角色也是缺失的,雖然小小少年看起來隱忍腹黑,但內心對於父愛也是極度渴望,想用好成績、懂事換來父親的小小關注,但總是在失望中。

教育心理學中提到:每個人都有情緒表達的需求,如果一直被壓制住,就一定在另外的地方找到發洩口。

在這樣拗巴的環境下長大的朱朝陽為了不辜負媽媽的付出,為了爸爸偶爾出現一次的父愛,他學會察言觀色的討好,他習慣性壓抑自己的情緒,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久而久之,小小男孩眼中的光在變化著。

被壓抑的情緒和想法不會消失,反而會因為時間的累積而悄然膨脹著,沉默中會死亡,更會爆發。

看著朱朝陽的故事,我們不禁反思,日常生活中是哪些行為在塑造著那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呢?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1)教育觀念的錯位

每個人都曾是小孩子,很多父母現有的教育觀念都是遷移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在他們的認知裡我是這麼長大的,那麼孩子就應該是這麼養的。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但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接受的教育方式是不適宜,是需要改變的,那些觀念都隨著歲月都刻在了骨子裡,自我覺悟很難,叫醒他們更難。

小編曾也是一線教師,在此之前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重要性,但隨著工作的時間推移,越發意識到這對孩子的一生意味著什麼。

曾經班裡有一孩子聰明伶俐,但人際交往能力欠佳,容易和他人起衝突,家長對此很著急,多次找老師溝通,也很積極配合老師,但收效甚微,其實家長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在自己的身上,他們平時和孩子溝通也是一言不合就吵吵或者上手。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自然也是複製這樣的行為模式。

在和父母溝通這點問題的時候,他們表示孩子就是要嚴加管教,這樣才不會長歪,我從小就是這樣長大的,不也挺好的?

到這裡,家長擁有正確教育觀念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2)成人滿足自我的控制慾

著名詩人紀伯倫寫過這樣一首有著教育智慧的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但這個世界上很少有父母能讀懂這首詩,多數都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不僅是當下的屬於,更是未來的屬於,是自己的附屬品,需要按照自己設想的樣子去生長,去生活。

如果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認為孩子是叛逆,而不去反思自己在親子關係裡是否失了方寸。

有時候,家長心中想要的“聽話”,其實只是滿足自己的一種控制慾。

而這樣的控制就是剝奪孩子意志力的發展,這樣孩子長大後無法向外表達自我的需求,因為他們在小的時候失去向外表達輸出自己觀點的機會,就像剛長出翅膀的雛鷹還未來得及學飛,就被折了翅膀,勢必這輩子都飛不上天空。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3)自我無能的排解口

在成人面前孩子永遠都是“弱勢群體”,他們還沒有自我意識,也沒有反抗“強權”的能力,只能無力的承受著,習慣著,而成人深知這點。

社會對於成人來說都是苛刻和壓力山大,很多都是負重前行,有人能找到排解的方式,或化為動力,而有人就壓抑隱忍,但卻不知道為何正確面對,這樣在外面的世界無法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的成人,就會轉變成內心角色,在家裡扮演外面的“強者”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將外界的無能感在孩子身上得到滿足,動輒打罵,語言暴力,都是成人加註在孩子身上的。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02 “乖孩子”的歸宿在哪裡?

正如上述所言,“乖”是好事情嗎?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諦三的著作《不乖》裡有這樣一個觀點:

所謂“開朗又溫順的乖孩子”其實帶著精神性死亡展開了人生。

從小,被教導著“乖巧”就有理,“聽從”便無罪長大的孩子,可能並沒有因為大人那些誇獎而變得幸福,變得強大。

美化後的“乖”,好像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美好,它的背面可能是黑暗。

很多跟蹤研究證明,幼年時期的心理創傷會影響孩子一輩子,就算長大後覺醒去有意識的改變去彌補都是很難治癒。

那些被“乖”給標籤長大的孩子,到底迷失在哪裡?

(1)壓抑情緒,忽略真實的內心

劇中朱朝陽媽媽經常以“給予”的姿勢“索取”,比如朱朝陽不喜歡吃魚,但她要求他必須吃,因為是為了你好,朱朝陽和爸爸過完生日後回家,還要為了滿足她的期待,硬撐著吃麵、每天喝一杯牛奶等等。

雖然內心很不想,或是我們已經很明顯在朱朝陽臉上看見了不情願,但他習慣性委屈自己滿足媽媽,為了不讓大人失望,變成大人滿意的模樣,但這樣為了討大人喜歡而做的努力,就是在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

這樣長大的乖孩子,便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的“老好人”,時時刻刻在小心的審視這個世界,揣摩他人的期待,就算心裡千萬個不願意,但還是一切以不和別人發生對抗為主。

因為內心沒有被滿足,所以長大後總是尋求外在對的認可,需要通過他人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當人不斷尋求滿足他人期望時,也就失去了自我。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2)內心自卑,缺乏自信

著名教育家卡森·麥卡說過: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非常敏銳的捕捉到外界的情緒,總是小心翼翼的察言觀色別人的情緒,滿足別人的要求和期待,時間久了以後,他們會有一種錯誤認知,認為自己不配好的一切。

長時間之後也就形成了去迎合別人、符合別人要求的行為模式,這樣的孩子都內心都自卑,無法像在愛與自由中長大的孩子大膽的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他們不敢,甚至是不會。

乖孩子就像感知遲鈍的人,即便受到傷害,也無法及時地感知到,沒有意識也就沒有反抗,一旦和他人發生衝突,會默認別人的行為是對的,如果內心迸發出不快感,他也會去說服自己。

因為在自我發展的階段,一直生活在被“指導”的環境中,從未自主面對、處理問題,當需要他們自己做主的時候就已經就會發現他們喪失了這種能力。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3)無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珍·尼爾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中提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種需求如果在童年沒有得到滿足,那麼人會終其一生,繼續尋求對這兩大需求的滿足。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童年時期,他的情感需求未得到滿足,簡單點來說就是“缺愛”的話,他往後的發展及人格特徵都會深受影響。

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壞孩子,多的是缺少愛的孩子。

朱朝陽一開始也不是壞孩子,但因太渴望被愛,一步一步淪落成了一個壞孩子。

而我們在童年、在原生家庭所缺失的,所有被傷害到的也會追隨我們一生。

長大以後的友情也好,愛情也好,任何一段關係都需要溝通與磨合,但是失去自我,缺少愛的“乖”大人們長期壓抑,是不知道該如何去正確的面對和維持關係,就算進入一段關係,在過程中也會為因內心的敏感和極度的不安全感,彼此身心俱疲,最終沒有辦法繼續一段完整的關係。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03 不被定義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那孩子到底是誰的孩子?

作為有著天生話語權的成人我們該如何去看待,並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去對待這段親子關係呢?

(1)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

在教育圈裡,老師們都很認同並會把這句教育箴言告訴所有的家長: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的花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他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待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都不會開花,因為他本身就是一棵參天大樹。”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作為成人我們要學會接納和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與不同,我們要學會等待花開,也要學會給孩子時間成長。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多一些耐心,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慢慢來,沒有哪個孩子一出生就是天才,都是需要呵護和引導的。

而教導也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先走再跑是客觀規律,揠苗助長只會毀了孩子。

每一粒種子都有適合它的土壤,每個孩子也有他成長的特點,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成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塑造孩子,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建構自我,從而完成成長的過程。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2)重視家庭教育,創設良好成長環境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有這麼一句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一個良好的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意義深遠,也就是現在很多人常說的一句話,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孩子是通過看和模仿習得各種技能,而家長就是主要的學習對象,家長的言行舉止無時不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塞德茲曾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樣, 小時候就形塑一生的雛形,幼年時間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黏土, 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兒童頭腦宛如一張白紙, 在這張潔白的紙上繪出的一點一線,都是構成整個圖案的基礎。因此,應該給孩子經過精心選擇和認真斟酌的知識,用怎樣的材料和方法,使孩子大腦儲存和活化成為他潛能智力的寶藏和發展的武器。”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就是畫師,未來的畫卷是否多彩,是否美好,這取決於畫師的用心和金用心,是否用心作畫和精心呵護了。

這無一不顯示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對於成人來說不僅要“養”,更重要的是“育”。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3)學會平等交流,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是獨特的個體,也是正在成長中的小大人,現在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做“專制型”的家長,要學會走進孩子瞭解他們,蹲下來平等交流。

作為成人,我們要知道上天賦予每個生命獨特性,就是為了讓他成為他自己,並不是為了讓他人來安排,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讓他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去發展,而不是去擅自決定他們成為什麼樣子。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主要的是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也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句話的意思除了是讓我們成人要以身作則去喚醒孩子正在萌芽的小種子,去灌溉它,呵護它,直至它枝繁葉茂,更是在說所有人都是同等的存在,包括小小孩子。

成人要平等的看待孩子,和他們像朋友一樣去對話,尊重他們的情緒和選擇,用愛和自由給他們注入蓬勃生長的力量,讓TA茁壯的向上生長。

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替TA遮風擋雨,也不是為TA安排好未來的一切,而是正視他們生命意義,給予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給予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力量和勇氣足矣。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04 寫在最後

《壞小孩》的作者紫金陳說過,小說裡朱朝陽的原型就是他自己,他的原生家庭和朱朝陽一樣,但是所幸他沒有變成朱朝陽,誤入歧途。

但像紫金陳這樣內心力量足夠強大,能夠在時間裡治癒自己,並指引自己走向正確的道路的人不多。

更多的人是在內心的小角落裡暗自面對著兒時的遺憾或者傷痛,他們可能終其一生也找不到心靈的出口,終其一生也不能自我和解。

但如果作為成人的我們能夠再細膩一些,再能正確一點去表達愛,相信那些隱秘的小角落終將會被照亮。

其實孩子很簡單,也很單純,足夠的愛,足夠的自由,足夠的尊重和接納,就可以填滿他們的內心世界,自此以後成長力量的來源,自我價值的形成都不再是問題。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有治癒一生的童年。

《隱秘的角落》:“乖”孩子的隱秘角落裡藏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