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因梁武帝误判导致的巨大灾难(下)

侯景之乱:因梁武帝误判导致的巨大灾难(下)

(接上篇)

在下定决心造反后,侯景便以寿阳为大本营,为造反做着准备。他不断向朝廷要各种物资,储备起来,萧衍居然全部答应。

史料记载,侯景之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需要萧衍稍微重视一点,随便处理一下,就可以把侯景的造反消灭在萌芽状态。

当时咸阳王元贞、鄱阳王萧范、羊鸦仁都曾向萧衍报告过侯景谋反的事,侯景谋反证据确凿,但是萧衍却无动于衷,不予处理,这一点常人实在是理解不了,只能说萧衍老了,糊涂了。

这段历史,常常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侯景曾经明目张胆恐吓要挟萧衍,要求独立,而作为皇帝的萧衍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做了自我检讨,运送物资给侯景。

这两个人的思维,一般人真是无法理解,一个固守一城,却叫板皇帝,一个身为皇帝,却无条件放纵造反派。

侯景之乱完全可以避免,只要萧衍抓住哪怕一次机会,侯景便没有机会夺取建康,可是奇迹就是发生了。

侯景找了一个人给他当卧底,这个人就是萧正德,萧正德一直做着一个皇帝梦,侯景答应拥立他当皇帝,两个人一拍即合。

公元548年,侯景正式造反,萧衍知道后,不屑的笑了,当即派出大军包围寿阳。

在侯景的造反路上,一个叫王伟的人给他出了很多主意,让造反行动最终成功了,他建议侯景放弃寿阳,直指建康。

侯景别无办法,率领八千人一路杀向建康,最终到达了最佳渡江登陆点采石矶,侯景要想过江,基本上成功率为零,可是奇迹就是发生了。

萧衍听从朱异的意见,糊涂的不给采石矶增兵,不过听从了换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过去的建议。

如果两支部队正常换防,也能阻止侯景过江,可是两支部队,接防的一支还没出发,交防的这支已经走了,这时候的采石矶无人防守。

就这样侯景乘坐萧正德派出的船,在无人防守的采石矶过江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侯景过江后,建康城乱成一团,南梁建国近半个世纪,长江腹地,尤其是都城建康基本没见过战火。突然间,叛军杀过来了,全城人心惶惶。

这时候的萧衍真的糊涂了,撂挑子不干了,一切交给太子萧纲负责。

侯景的内应萧正德负责防守宣阳门,侯景很快就进入了城里,如果不是萧正德,侯景的八千人是无论如何也进不来的。

进入外城后,还有一道台城屏障,侯景让人团团围住台城,羊侃负责守卫,侯景无论如何也攻不进去。当时的勤王部队,集结在建康城外,围而不攻,各怀鬼胎,不肯出战。

侯景假意和谈,运送粮食,萧衍萧纲居然答应了,侯景有了喘息之机。等到侯景的部队吃饱喝足后,便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最终台城被攻破。

侯景用了五个月时间,由寄人篱下,成了凌驾于皇帝之上的人,区区八千人,在二三十万的军队包围下,攻破都城,捉了皇帝和太子,让人不可思议。

其实,侯景之所以能攻入台城,都是萧衍不争气,拥兵观望,见死不救的子孙造成的,可能他们就是盼着皇帝和太子早日被杀吧。

侯景之乱,给建康这座城市带来了毁灭性的损害,仅仅几个月,这座繁华富庶的城市便沦为废墟。

灾难并不局限于建康,在向广陵,吴郡,会稽进攻时,公开实行屠城,鼓励手下杀人立威,曾经人口稠密的江南,被杀的人烟稀少,侯景毁灭了一切。

后来饿死萧衍,杀了萧纲,杀人无数,坏事做尽的侯景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最终,侯景过了一把皇帝瘾,就被王僧辩和陈霸先打败了,在逃亡的路上,被大舅哥杀了。

经过三年的侯景之乱,江南民众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曾经的繁华不在,南朝经过了黑暗的时期,变得四分五裂,萧衍的家人们互相征战抢夺权力。

这一切是侯景造成的,又隐隐之中有梁武帝萧衍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