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單從高度而言,夾金山只是橫斷山系東北端無數名山中極其普通的一個。但在神奇的川西高原,它的每一個截面,卻依然展現出絢爛多姿的風采——國家級森林公園,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的發現地,川西生態多樣性的腹心區域,大香格里拉與大九寨溝兩個世界級旅遊圈的銜接點... ...

站在海拔4160米的夾金山公路埡口,寒風刺骨,雪山一色,雲天蒼茫,讓我們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另一個世人熟知的身份,那就是80年前,那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行軍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第一次上夾金山是2012年十月中旬,從亞丁返回的我們,在丹巴縣就接到夾金山林場工作的喬媽同學的邀請。過小金縣,在當年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的達維小鎮分路,繼續前行是四姑娘山鎮,臥龍鎮,都江堰市到成都,我們向左拐上了由北向南翻越夾金山的210縣道,計劃過寶興縣,蘆山縣,雅安市返回成都。

山下還是一片奼紫嫣紅,色彩斑斕的秋日景象,沿公路盤繞而上,海拔迅速上升,很快進入積雪地帶,四周圓潤的山巒上白雪皚皚。夾金山北側的公路似乎並不險峻,但隨著積雪對道路的完全覆蓋,在沒有防滑鏈情況下,完全沒有冰雪路行駛經驗的我們覺得十分艱難,終於,在肉眼可見,離埡口只有幾公里遠的半山腰,我們決定沿途返回下山,第一次夾金山之行只能鎩羽而歸。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夾金山脈,藏語稱為“寧旺亞布”,意為很高很陡的山,主峰海拔為4930米,當地傳說中是天上神仙聚會的地方。它位於四川省雅安市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交界處,為橫斷山系最東端的邛崍山脈的支脈,它是青衣江的發源地,也是青衣江水系與大渡河水系的分水嶺。這裡地勢陡險,山嶺連綿,主峰積雪終年不化,加之空氣稀薄,天氣變化無常,時陰時晴,時雪時雨,忽而冰雹驟降,忽而狂風大作,故而當地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凡人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幾年後的一個冬日,我們再次從成都驅車250公里來到夾金山南側的省級夾金山風景名勝區。它實際上包括了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寶興部分,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磽磧寨風情藏鄉。除了雪山,森林,高山草原,冰川,湖泊等川西常見風光外,寶興更是大熊貓的發現地。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1869年,集傳教士、生物學家和盜獵者於一身的法國人阿爾芒·戴維在寶興縣城以北28公里,夾金山腳下的鄧池溝,首次發現大熊貓。據《戴維神父日記》記述:1869年的3月11日,戴維作為鄧池溝天主教堂神父,在一個姓李的獵人教徒家作客。看到了一張“從來沒見過的黑白獸皮”,他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在這位神父的唆使下,幾天後,姓李的教徒帶回了一隻幼體大熊貓,“遺憾的是為了便於攜帶,他把大熊貓活活地弄死了”。4月1日,這位神父僱傭的獵人又帶回一隻完全成年的大熊貓,因同樣的原因也被弄死了。

5月4日,阿爾芒·戴維終於獲得一隻活體大熊貓。他親自指揮工匠們在天主教堂內為大熊貓做了個大木籠,進行飼養和觀察、記錄它的生活習性。然而不久後,離開了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在準備啟程運往國外時得病不治而亡。戴維將這隻大熊貓製作成為標本,並於1869年底運達巴黎作公開展示,立即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轟動。

就這樣,在這種愚昧,野蠻,不擇手段的“科學考察”中,幾隻大熊貓的生命,讓發現大熊貓的戴維神父成為載入史冊的生物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法國地理學會大師”等稱號接踵而至。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在山腳的度假山莊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們啟程前往夾金山埡口,計劃在那裡欣賞雲海,雪景後再原路返回。飄了一夜的小雪,樹枝,房頂,公路兩邊都堆滿了薄薄的一層雪花。沿著寶興至小金的省道210線蜿蜒而上,一路為兩車道的柏油路,路況良好。但這條路幾乎全是一圈一圈不規則的大盤山公路,一座山盤旋至高處,然後又進入連著的更高的山……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十幾公里後,我們便進入一片白茫茫的冰雪天地。路的左面是越來越深,越來越險的山崖,往車窗外一望,就覺得車高懸在懸崖邊上的感覺,遠處是一重重高低深遠的大山,雲霧瀰漫,好在此次我們已有過幾次冰雪路行駛的經歷,加之山上視野極好,依舊沒裝防滑鏈,但一切還算在掌控之中。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高山的氣候真是無常,上山還是灰沉沉的天空,很快已是天光頓開,天空呈現出一種純淨的明亮的藍色,幾無雲影。夾金山以雪景著稱,我們停下車來,路邊的高山杜鵑,沙棘等灌木,山崖上茂密的落葉杉,雪松等高大喬木,枝葉上長掛著晶瑩剔透的冰凌,猶如絲絲銀線,在陽光下熠熠閃亮。對面山坡上密密生長的高山針葉林,宛如凝結的雪浪,從高處奔湧而至深谷之下,氣勢磅礴。又如同群山之生命脈絡。

就是這些高峰深谷,歷史上卻佈滿了累累白骨。1771年,清朝乾隆開始了清帝國鼎盛時期持續數年的“大小金川之役”。十萬大軍就是從磽磧經南坡翻越夾金山進軍金川,這場爭議頗大的戰爭中,無數將士倒在夾金山麓,成就了乾隆皇帝十大武功之二。當然,從另一角度講,它也標誌著明清兩代耗費200年,付出慘烈代價推行的"改土歸流"政策終於取得了最終的成功,基本劃定了今日中國的南方邊界。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我們大約又開了一個多鐘頭才到埡口,這裡是一個小小的平臺,像是一個奇妙的地理分界線,向南看,雪峰林立,深谷間雲霧翻滾,從遠山而至我們腳下,有著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深邃與神秘。與上次不同,埡口北面少有冰雪,土黃色的山巒呈現出一種漠漠沉寂的景象,與湛藍色的天穹融為一體。公路如絲線般在山體間蜿蜒而下,歷歷在目,清晰明瞭。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這條路,既是一條大熊貓之路,更是一條紅軍之路。這是一條傳奇之路,但絕對不會是血色浪漫開始的地方。當我站在這海拔4160米的公路埡口,雪山一色,雲天蒼茫,彷彿更能直觀感受到夾金山的另一個更為世人熟知的身份,那就是80年前,那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行軍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夾金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在我們學習過的中學課本中,那幅關於夾金山的圖片,只有暗淡的雲霧,皚皚白雪和黑黝黝的山岩,穿著單衣、綁腿草鞋的的紅軍戰士,連成一線,相互攙扶,頂著風雪向山頂奮力攀登,在這段驚心動魄的翻越中,僅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就有5百多位紅軍戰士長眠在冰雪之中,巍巍雪峰已成為緬懷英烈們的天然紀念碑。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紅軍曾三次翻越夾金山。第一次是在1935年6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陸續從寶興縣磽磧鄉翻越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王母寨埡口進至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而紅一師則翻越了海拔高度大致在4400米~4500米之間的程胡嶺埡口,進至懋功與四方面軍接應部隊會合。

12日拂曉,從南方一路轉戰而來的紅軍戰士,沿著崎嶇狹窄的泥路,穿過透骨的晨霧,經燒雞窩、一直箭、五倒拐等地,向山頂攀爬。時值盛夏。但雪山上朔風呼嘯,雪花滿天,溫度驟降,衣著單薄的戰士們,僅有少量的烈酒、薑湯、辣椒湯抵禦嚴寒,許多戰士被凍傷甚至犧牲。此外,大多數紅軍將士來自南方,對嚴寒和稀薄的空氣很不適應,到了雪線以上嚴重缺氧。加之失溫的陽光卻把白雪照得晶瑩閃亮,晃得人睜不開眼。許多戰士得了雪盲症,只好讓人拉著下山。對長征中的大多數戰士來講,爬雪山可能是最艱苦的經歷之一。

《朱德傳》中記載:“部隊迎著風雪,向直插雲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氣越稀薄,越覺得喘不過氣,頭暈腦脹、四肢無力。到山頂時已是中午,但太陽完全被遮住,加上風雪瀰漫。就像傍晚一樣昏暗。接著便是漫漫長夜,狂風雪浪一陣陣襲來,不少戰士被暴風雪吞噬” 。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今天的夾金山風景區,還有保留著這條從新寨子道班出發,穿過螞蟥溝,翻越王母寨埡口的長征小路。全長約三十幾公里,沿途幾處與210省道相接。

紅軍第二次翻越夾金山是在1935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一部及中央紅軍中沒有隨主力北上而留下的那部分從懋功(今小金縣)翻越夾金山,南下西康。第三次是在1936年2月,南下在西康發展受阻的紅軍,又從寶興翻越夾金山王母寨埡口,經達維、懋功、丹巴向西轉移去康北。

其中,紅一方面軍中的部分戰士三次翻越夾金山,創造了歷史奇蹟。毛主席在著名的《長征》詩中寫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抒發了紅軍翻越夾金山等大雪山對中國革命所產生的偉大而深遠的意義。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據統計:長征途中,中央紅軍翻越的雪山主要有夾金山、夢筆山、達古山、雅克夏山、昌德山等5座。紅二方面軍翻越的雪山有玉龍雪山,大、小雪山,海子山,雀兒山等十幾座。紅四方面軍在歷時1年多的長征中,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其中夢筆山、夾金山都是兩次經過。這樣艱難的行軍,讓紅軍三大主力在兩年數次過雪山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至少在萬人以上。1935年6月,近2萬人的中央紅軍開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後,右路的中央縱隊和1、3軍團只剩8000人,左路的5、9軍團剩下約5000人,減員7000餘人。

“長征萬里險,最憶夾金山”。爬雪山、過草地,今天已成為我們體驗長征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80多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中午時分,我們離開埡口,返回夾金山下的磽磧藏鄉。在這裡,紅軍翻越夾金山紀念碑矗立山間,與遠處的夾金山遙遙相望。一路下行,路上的積雪已然消融,四周一派青山碧水的景象,景色變化之快讓人有點猝不及防。遙想夾金山風雪之險峻,一如人之磨難,是打擊,也是歷練,只要信念堅如磐石,就沒有翻不越的山、抵達不到的風景。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磽磧湖邊的鄉,是位於夾金山下保護區內的磽磧藏族鄉。一排排融合漢藏特色的新房沿山坡而建,天人合處,是民族文化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的山水畫卷,晚上的篝火舞會上,一位大姐特別強調說:我們是嘉絨藏族喔!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有人說:不到夾金山,請別說你讀過紅軍長征史

嘉絨藏族主要在甘孜州丹巴縣、康定縣部分地區,阿壩州金川、小金、馬爾康、理縣和汶川部分地區,以及雅安市、涼山州等地,以農業生產為主,在西藏的藏族人眼裡,他們是古老藏族的一支系,也藏族原始四大姓氏扎氏的後代。他們稱這地區的人為“絨巴”(農區人)。此外,嘉絨藏族也被看做吐蕃東擴與西羌諸部和漢人融合的結果。現今嘉絨語被稱為古藏漢語系的“活化石”。在詞語中有很多古藏語和古漢語的發音。

歌聲激昂,美酒飄香,翻轉的烤羊閃著誘人的金色光澤,火光明亮而溫暖。在這美好的夜晚,每當我們偶一抬頭,夾金山那寒光凜凜的群峰就會跳入眼簾,在雪山之巔,在星光之中,它的傳奇與歷史,我們還能記得多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