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中國會計特色工具:算盤

一、千人眼中的會計

提起會計,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中老年人們會認為會計是個鐵飯碗,最次也是門管溫飽的好手藝;行外的小年輕會認為會計是個純划水的職業,事少錢也少;被電視劇洗腦的人們,會認為成了註冊會計師(CPA)就能衣食無憂財務自由;而橫向部門同事或許會認為會計們就是個槓精,沒事找事不給報銷(純調侃)。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各類票據

前段時間偶然聽到一位同事說“不想當會計的行政不是好管家”,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想寫一下自己對這門學科、職業淺薄的見解,聊一聊自己眼裡的會計是什麼樣的。

也許有的職業會計的會計知識學的並不好,也許有的財務專業畢業的高校生畢業後後並沒有從事財務工作,但他們對下面這三句話都會很熟悉:1、會計是一門具有核算和監督職能的經濟活動;2、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3、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其實這三句話很好地將會計這門學科(或者說是職業)進行了一個概括,現在我想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對以上三句話以及會計本身做一個簡要闡述,我沒有對此制定任何計劃,或許一篇文章就能搞定,或許要花上幾個月鋪開來說,但我會堅持將這些記錄下來,算是分享,也算是對自己接觸幾年會計的一個總結。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國內會計們的“珠穆朗瑪峰”——註冊會計師

二、與會計的初識

如果不是高考分數不理想,我現在應該會在某所中學(或者小學)給孩子們講述各個朝代的盛衰興亡——是的,我就是這麼喜愛歷史;但機緣巧合下,我來到了蘇北的老城開始學習會計這門古老的學科知識。

與會計學科初次見面,授課老師夾帶地方口音的普通話以及投影儀上古舊的PPT讓我很是失落,我甚至看著教科書上會計賬簿線條越來越像牢房裡的柵欄。

但當老師說出:中國最早的會計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時期,大禹為了公益事業設計了賦稅制度,並在紹興的會稽山集合各地諸侯,召開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會計審計工作大會。我整個人都被吸引住了。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大禹像

所幸有這份狂熱,我認真聽完了第一節課的所有內容,其中就包括上邊提出的那三句話。尤其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我相信所有信奉辯證法的人們都能感受其中的巨大的魅力。

可惜授課老師又一次讓我失望,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她只是簡單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一個核算科技:資產類科目增加放借方,減少放貸方,保持借貸相等,我們這個分錄就算是正確了。

而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為什麼按成本模式計量而不是公允價值計量?為什麼要按這種方法去計提折舊?為什麼選擇融資租賃而不是經營租賃?

很遺憾,我的所有大學老師沒有解答我這些疑惑,市面上的大部分書籍亦然;所有的知識都是指導你如何做好一個核算會計,怎樣做好一個搬磚的會計人,而沒有引導你去思考,去從最高處理解、掌握會計思維。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要用思維指導實踐

三、自己的探索——會計的職能本質從何而來?

懷著對歷史的執念,我又去查閱了世界上關於會計的歷史記載,根據記載可知:會計語言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語言,青史留名第一人不是王侯將相,而是個會計。

據《人類簡史》記載,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現伊拉克)的烏魯克古城,出土了一塊石板,距今約五千四百年(三皇五帝時代距今不超過五千年),上面清晰記載了“37個月裡收到了29086單位的大麥”的事實;並且泥板左下角分明記著這位“老會計”的名字:Kushim。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古石板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石板解讀

而上古的中國及美洲人選擇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結繩記事”法,這種方法也比文字的出現早得多得多。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古人“結繩記事”

可以這麼說:會計與文明相伴相生。

但職業化的會計(會計職業)的歷史卻不長,它是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發展的產物,也是工業革命後勞動分工的必然結果。但不管是泥板印字、結繩記事,還是龍門賬、複式記賬法,亦或是幾大報表,都是為會計最基本的職能:核算與監督而服務。

關於兩個基本職能,本文不做講解,後期展開說。

四、會計學科的飛躍——複式記賬法的發明

會計學的發展、會計職業的進步,都是為了完善加強其基本職能,而使基本職能發生飛躍進步的,則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核心——複式記賬法,它堪稱是會計史上最偉大的發明。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複式記賬法”發明人——盧卡·帕喬利

正是因為複式記賬法,企業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能通過一個個分錄及會計要素清晰全面反映出來,相比於單式記賬法,它可以全面、系統展現企業的經營運轉過程。

複式記賬法背後的會計思維是寶貴且吳家德,但會計學的教育卻是失敗的(或許大部分教育都是?)它沒有把包含這些智慧的東西教授給大學生們,大部分學生只知道“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會計準則、會計分錄被高校流水線一條條輸入進學生們的腦中,正是因為這樣,許多人覺得會計枯燥無味,繁瑣無趣。

我眼中的會計一:真的只是鐵飯碗嗎?

傳統教育的目標——將學生們培養成合格的“賬房先生”

接受國家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尚且對會計學都只有表面理解,更遑論非科班、只是接受校外的成人教育的同志們;而隨著財務共享模式及AI技術日漸成熟,不少人叫囂著會計即將消亡。

但我始終堅信:會計或許不是一份最理想的工作,但會計思維可以讓我們受益一生;重複性的會計處理必定會被淘汰,而更樸實的會計智慧卻是每個新時代人必須掌握的知識。

這正是我眼中的會計:不只是個飯碗,更是門藝術,可以指導人們活的更好的藝術。

未完待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