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酒持戒有德


君子慎酒持戒有德

可能是家族的遺傳吧?雖為女性但是能喝一些酒。這也是在一次酒桌上偶試發現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酒桌上,如果誰說不喝酒,別人總感覺興致寡淡。以後除非因事特別答謝,否則基本上就不請你了。現在每人每頓飯都不及二兩主食,純粹吃飯 在哪兒吃都是一樣。人們湊酒局為的是工作之餘的一種放鬆或逢年過節的喜氣。

在酒桌上,男性更喜歡勸女士喝酒。女士一邊打著酒官司,一邊站起來 ,說著“你們隨意,我幹了”,就會把酒局氣氛推向高潮。我的性格內向,平時不苟言笑,別人評價有些不易接近。但是喝酒之後,話就多了。微紅的臉 ,微醉的眼,和別人搶話題 ,甚至講一些熟人的酒故事,自己也非常喜歡這種感覺。但是發現酒後,則把自己生活中的不愉快,也會發洩出來,平時忍之又忍,打死都不能說的話,就會說出來。

其他人更甚。酒後講話毫無邏輯可言,滿嘴的詬病、辱罵他人,完全無視別人感受,和不飲酒前判若兩人。

人類從發明酒之日起,就註定了總會有酒故事發生的。以酒待客,無酒不成席是中國傳統的酒席、接待文化一大核心觀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由此誕生了很多關於酒的佳話或悲劇。在中國詩詞藝術達到頂峰的唐宋兩代,文化可謂也達到了歷史的兩大高度,李白的《將進酒》豪縱狂放,杜甫的《飲中八仙》將嗜酒、豪放、曠達一些同代名人,寫進一首詩裡,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圖。酒文化自然發酵與文化的發展如影隨形,酒與文、酒與詩、酒與詞乃至酒與文人的故事從歷史上看從未分離,也不能剝離。而古代的文人雅士,善於用文采掩飾醉酒 醜態,自己感覺“醉亦醉得雅緻”,在別人眼裡“恃才放曠”罷了

說到喝酒的悲劇,不能不說張飛,張翼德。張飛為了幫關羽報仇,親自披甲上陣討伐東吳。然而征戰並不順利,非常煩心的他只能借酒消愁。然而張飛一喝酒就會打人,手下的範疆、張達二將經常被他暴打。張飛原本是個殺豬的粗人,平時對兄弟情義至深,但此刻痛失二哥心中悲憤,大仇未報心中懊惱,借酒勁懲罰手下出氣,最終兩人忍受不了他的暴打,借張飛喝酒大醉以後無還手之力,將其殺害並且投奔東吳。

當然也有明智之人。有故事說,舜的女兒儀狄擅長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了禹,禹喝了之後感覺味醇甘冽。意想不到卻因此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並且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美酒而使國家滅亡的。"

再說喝酒對身體的傷害。據專家講,喝酒過量對各種器官傷害特別大,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從而引發各種疾病。本來中醫說,適量飲酒活血化瘀,通筋絡。而中醫的標準是每天不超過二兩,但是喝酒的人,幾人能做到呢?

增廣賢文雲: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自不敢與古聖先賢比,但也認識到:酒會喝壞身體,敗壞德行。所以,戒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