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理解我開始,我已經開始改變

我很迷戀心理學的某些分析,很久以前,在國會聽了張德芬的一場講座,開始把“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帶入我的思維。我關注了一些專注談論心理學的公眾號,他們剖析不同的“傷害”給人物帶來的自知或不自知的特性,教一些類似“悅納”和“改變”的理論方法。

17年的時候,買過一個從浙大教授辭職做自由心理諮詢師的老師的書《幸福課》,當時寫了一篇書評,發在公眾號也發在了豆瓣,今年,這位老師又出了新書,叫《了不起的我》。我沒有去買,但是編輯送了我一本。他從豆瓣給我私信,問我收到書的兩個禮拜之內,能不能在豆瓣再寫一篇書評。我很開心地答應了。

兩年的閱讀體驗積累之後,我對於內容的要求和感受可能也有了新的想法,我還是從這本新書中學到了很多自己認可的知識或理論,只是這是一本充滿著各種心理學概念的教科書式的書本,我單純因為可讀性不夠強給了3顆星的評價。萬萬沒想到,我收到了原作者的私信。海賢老師兩次問我,為什麼我明明全文頗具讚美之詞,但星級卻只有普通的三分。我很驚訝,原來即使是一個四處教人要怎麼改變自己,接受自己,不過度關注外在對自己的評價的人,也這麼關注哪怕只是不那麼好的一個評分。

一瞬間,我原諒了那個從小就活得戰戰兢兢、不夠快樂、不夠自信的自己。甚至原諒了自己給這本明明是白送給自己的書卻打了低分的操作。膽小和迎合是我這些年主要的人物基調,什麼是對我而言真正的快樂,我好像沒有找到過。有一天我和對我一向寬容的男朋友吵架,他憤怒地對著我說,沒想到我可以這麼差。

聽到這句話之後我因為強自尊選擇轉頭離開,去驛站拿了快遞,去墮落街買烤冷麵,再回去寢室的時候,早就平靜如水。我甚至有如釋重負的感覺,覺得自己終於等到了這樣一句話而長舒一口氣,我是從哪天開始,覺得愛我的人終究會發現我醜陋的真實面目,然後再拋棄我呢?

我開始想到七毛失戀後的一篇文章,恢復了我剛開始關注她時候的那種頹廢而看破的狀態,又開始大膽而無畏得說自己不快樂,從未快樂。自從她出了那本《我們連孤獨都不曾擁有》的絕版書(據她自己所說賣得不夠好)之後,已經很久沒有用這種悲觀而絕望的筆觸寫過文章了。我以為我最開始關注的七毛又回來了,但第二天開始,她更新的文章又恢復了自我開解的調性。

我開始知道,即使一人有千千面,展現給別人的那一面,也不能是最差的自己

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覺得自己沒有愛別人的能力,和親密的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會忍不住挑對方的刺。有的人回答了一堆現象,又說,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的話,去看看你的原生家庭和中學時代

。我其實赧於承認自己竟然是在這句話上發生了類似於“醍醐灌頂“的醒悟。我一直思考自己的家庭明明很完滿,沒有人挑我的刺,沒有人否定我從小到大做的一切,並且由於我向來出色的成績而總被鄰里誇為“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我內心還是從來覺得自己匹配不上這些誇獎,我還是敏感脆弱、膽小如鼠、玻璃一般的人物,我還是那個縮在殼裡要尋求自我保護的人呢?

我沒能從家庭裡找到原因,卻沒想被中學時代的回憶衝擊了頭腦。我開始回憶起一幕幕坐在課桌前小心學習、緊張害怕的場景,也回憶起偶爾幼稚地想吸引注意力的行為。我那時候奉老師為神祗,絲毫都不敢違揹他們的指示,又因為自尊心強,總會思考一個奇怪的問題,為什麼小時候和我一起長大的男孩子,沒有一個會跟我繼續保持普通朋友的聯繫,為什麼異性同學,沒有一個會喜歡我或跟我講話。我唯一得到的答案是我很差,特別差。除了這個沒有其他原因,成績和長相比我差的人都有人喜歡,那我必然是因為人格有問題。

我就是這麼敏感地帶著這個奇異的問題上了大學,漸漸地有了更開闊和更成熟的見聞。但我把自己保護地很好,我一定要別人先對我好,要對方先喜歡我,一定要佔了上風,要足夠的包容和忍讓;

要我對,即使是錯了

最後我終於等到這句“我很差”,從我現在的男朋友口中,等到這句在我心裡已經告訴過自己無數遍的“我很差”,我不知道是要印證自己真的很差,還是印證自己沒有一個單純快樂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一回憶,往事種種,竟然有高度的重複性。我過往的生活,單調到可以用幾句話就概括起。

一定有很多人都痴魔地喜歡《紅樓夢》,喜歡《飄》,我想說說我的理由。我在初中時代初讀這兩本書,從那時候起,我就有了這個疑問,是不是美好的東西終究都會失去,幻滅才是真實的人生。為何人們喜歡講美好的童話、編偶像劇一樣的故事,但卻不敢說生活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