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佔盡春風第一枝的煙雨杏花

春風不寒,細雨濛濛,佔盡春風第一枝的杏花,在煙雨朦朧中燦爛的開放了。

紅的白的,一團團,一片片,熱熱鬧鬧,使得春天充滿了詩情畫意。

花繁姿嬌,雨潤紅姿,杏花是春天最燦爛的精靈。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佔盡春風第一枝的煙雨杏花

歷代的文人墨客吟誦杏花的詩句,數不勝數。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代葉紹翁的《遊園不值》這首詩,從那一枝關不住的紅色杏花叩響了春天的腳步,描寫了生機勃勃的滿園春色和詩人熱愛春天的心。

1.《宋詞三百首》開篇之首,便是宋徽宗趙佶被俘途中描寫的杏花之作。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宋·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

  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

  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宴山亭》一詞是宋徽宗最為經典的一首,在《宋詞三百首》中,以這首詞作為開篇第一首,因為這是帝王之詞,這首詞也被王國維稱為“血書”,之所以說是“血書”,就是因為其創作的背景與表達的情感。

《宴山亭》創作于靖康二年,當時宋徽宗被金人擄掠去了北方五國城,在北行途中見到了杏花,於是有感而發。

這首詞用杏花比作美人,杏花的顏色、神態好像都具體的展現在了眼前,然後又是一句“羞殺蕊珠宮女”,更是讓人能直觀感受到杏花盛放時的絕美。

提起宋徽宗,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獨創的“瘦金體”,還有他所繪的花鳥畫。之後才是他所寫的詞,宋徽宗所作的詞有著南唐後主的影子。

說到宋徽宗與南唐後主,後人常將兩人進行對比,兩人相似之處確實很多:都是帝王、都不善於治國、最後都亡國,在文學上,兩人同樣頗有造詣,宋徽宗更是書畫雙絕,而且,他們所作的詞都是前期是寫紙醉金迷的宮廷生活,是“宮詞”,後期則是寫哀怨憂愁,以及故國之思。

儘管兩人有著這些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是李煜被譽為“千古詞帝”,嚴格來說在詞上的造詣勝於宋徽宗,而宋徽宗的詞更偏向於“帝王之詞”,他所作的詞比後主多了幾分帝王之氣,二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兩人表現手法和情感基調都有很大不同,比如在抒情上,宋徽宗的詞雅緻平和,後主之詞更為率真,情感也更加豐富。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佔盡春風第一枝的煙雨杏花

2.杏花在煙雨江南中顯得最為嬌嫩,雨潤紅姿,我見猶憐。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裡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佔盡春風第一枝的煙雨杏花

3.“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在杏花春雨裡獨立,感受春天的美麗,是何等浪漫的事!

南宋陳與義的《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閒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遊,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遊賞之樂。

其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後,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當他作詞以抒發此種悲慨之時,並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筆調唱嘆而出。

這首詞節奏明快,渾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見矯揉造作之跡。張炎稱此詞“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佔盡春風第一枝的煙雨杏花

4.一枝紅杏春意鬧,一個“鬧”字,將爛漫的大好春光描繪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玉樓春·春景

【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詩人為使這次春遊得以盡興,要為同時冶遊的朋友舉杯挽留夕陽,請它在花叢間多陪伴些時間。這裡,詩人對於美好春光的珍惜眷戀之情,溢於言表,躍然紙上。

詩人對普通日常生活的珍惜,正是 “情本體”的核心思想。唯有珍惜日常生活,才能發現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佔盡春風第一枝的煙雨杏花

歷代描述杏花的詩詞不勝枚數,最有名的還是“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句。

煙花三月,萬花齊放,讓我們一起來體驗“斜日杏花飛”的浪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