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疫情之後的“有限全球化”

鄭永年:疫情之後的“有限全球化”

核心要點

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受到波及,全球化有迴歸“經濟主權”時代的態勢;

疫情促使歐美更強調自身的“經濟主權”,全球化將受到抑制,可能會迴歸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國際貿易形式,部分產業將向本國迴流;

從短期看,這將為中國帶來較大的產業調整成本;但從長期看,部分產業回遷將在客觀上讓出市場空間,有利於中國企業補充替代,進而向產業鏈上的高附加值環節攀升。

回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全球化

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各國都會想方設法收回更多經濟主權,全球化方向會發生變化,即變為“有限的全球化”。

具體來看,這次疫情中,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雖然具有最發達的醫療系統、公共衛生系統,但疫情發生後情況依然很慘烈,一個重要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產業轉移,使得口罩、洗手液、呼吸機等醫療物資產業鏈大量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歐美國家自身的生產能力大幅降低。

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巨大成效,不僅緣於全國統一行動的制度優勢,也因為醫療物資產能相對充裕的經濟優勢。雖然剛開始醫療物資也曾出現短缺,但是隨著產能快速提升,目前供應已經基本緩解。因此,疫情之後,各國無論從國民生命安全還是經濟安全考慮,都會更多地把經濟主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全球化將轉變為“有限的全球化”。

事實上,從歷史上看,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全球化也是有限的全球化,即每個國家都掌握自己的經濟主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貿易和投資。80年代後的全球化是更深層次的全球化,生產要素在全球市場進行優化配置。但此次疫情之後,全球化會出現回落,部分產業鏈將遷回西方發達國家。

不是“去中國化”的過程

我不同意有人認為這是“去中國化”。“去中國化”是指美國等國家將其在中國的企業遷到越南、印度等其他國家。實際上,美國等國家主要把境外企業遷回本土,遷出的區域不僅包括中國也包括其他國家。

一些國家想投資分散化,即避免投資過度集中在一個國家,這也是正常的經濟考量。

同時要看到,歐美不會把所有企業都搬回本國,而是主要集中於兩個領域:第一,與國家安全有關的企業,這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已經體現出來;第二,與公共衛生醫療物資相關的企業。

從短期看,“有限的全球化”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較大沖擊。近年來,外貿佔中國GDP的比重都在30%以上,外資、外商在中國經濟中也佔有重要位置。此次疫情對中國企業的影響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中國很多地方的企業復工之後,由於歐美國家的訂單減少乃至消失,無法恢復正常生產;其二,疫情結束後,隨著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企業遷出,將給中國帶來比較大的產業調整成本。

但從長期看,中國將從“有限的全球化”中獲益。一方面,西方產業不可能全部撤離;另一方面,西方企業撤離後讓出的國內市場空間,中國企業可以迅速佔領。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產業鏈最齊全的國家,而且國內市場廣闊,“有限的全球化”對中國企業來說也可以是很好的機會,

不僅可以佔領西方企業留下的產業鏈空間,還可以向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發展。

“有限的全球化”下,美國、日本等國家即使將企業遷回本國,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可能在一年半載完成,對中國,比如具體到對廣東來說,會有一個緩衝期。要看到,外資企業來到中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了中國市場,這些企業遷出後,就為中國企業騰出市場空間。特別是,珠三角是外向企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下,可以藉機發展內需市場。

中日韓區域發展方向值得肯定

中日韓的地理距離不遠,文化相近,產業鏈的區域分佈也非常好。這次應對疫情,三國互幫互助,體現出三國政府之間高度互信,整體表現好於歐盟。這樣的區域發展方向是值得肯定、有利於區域安全穩定的,應該繼續推進。

不過,日本也提出把企業搬遷回去,說明日本對經濟形勢存在一定擔憂。接下來就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協作,共同應對危機,避免各國各自為戰。

此外,東南亞有很多國家,面積、人口和經濟體量上比較小,疫情之後,關乎國計民生的產業可能會放在本國,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產業鏈遷回。就像我常說的“一個世界,兩個市場”,即世界上存在分別以中國、美國為中心的兩個巨大市場,東南亞不會放棄美國市場,但從產業關聯上與中國會更加緊密。

鄭永年:疫情之後的“有限全球化”
鄭永年:疫情之後的“有限全球化”

★ 本文系南方日報記者王彪、黃應來對鄭永年教授的獨家專訪,刊發於南方日報2020年4月13日。

編輯:IPP傳播。文字略有調整。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擁有一支以鄭永年教授為領軍的研究團隊,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