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明前茶,贵得有没有道理?

细雨霏霏,像是画家在天空上盖了一层莫兰迪灰,透露出莫名的悲伤。又是一年的清明时分,有些人开始缅怀故人,有些人准备植树踏青,还有一些人要抓住宝贵的时光,赶紧采摘最后一批明前茶。

又到清明,明前茶,贵得有没有道理?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前采摘的春茶,采摘时间是每年三月中旬到清明节前,江南的茶区的明前茶产茶量占全国的2/3。

明前茶,向来珍贵

魏晋时期兴起了玄学,茶叶忽然得到一个高尚的含义“性俭”,中国崇尚温良恭俭让,俭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约束和限制,拥有这一份殊荣, 茶叶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君子交友必备良品,更在齐武帝时期,成为了国家祭祀中重要的祭品,这也是明前茶的源头。

又到清明,明前茶,贵得有没有道理?

唐朝是明前茶走上巅峰的时代。这时候茶文化已经渗透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在宴饮活动中获得一席之地,朝廷更是设立了贡茶制度,专门在浙江湖州(古称顾渚)设立了贡茶院,而每一年第一批贡茶必须要在清明祭祖大典前送达洛阳和长安。清明节逐渐成为茶叶采摘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不少的文人墨客都赞扬明前茶,例如唐代文人吕闻就写了一篇《三月三日茶宴序》来夸赞明前茶,明前茶的地位也一跃而升,成为当之无愧的茶中C位。

明前茶珍贵的原因

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因为明前茶属于春茶,茶树在春分开始发芽,因为茶区气温较低,只能在清明节前开始采摘,采摘的时间不超过12天,有经验的采茶工,一天也只能采半斤鲜叶,而四斤鲜叶才能制出一斤干茶,并且要求每斤干茶芽头要在60000个以上。生长速度慢,采摘标准高,导致了明前茶量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明前茶长期供不应求,自然也让爱茶人士趋之若鹜。

又到清明,明前茶,贵得有没有道理?

另一方面,明前茶在品质上十分特殊,可以用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口感鲜甜形容。茶叶的三大重要物质分别是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茶叶的口感取决于这三种物质的配比。当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匹配组合后,就会形成酚氨比,也就是茶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值。一般来说,酚氨比低,茶叶鲜爽度高,多为绿茶;酚氨比高,鲜爽度低,多为红茶、黑茶。明前茶生长缓慢,芽质高,氨酚比中氨基酸较高,口感清爽鲜甜又极富营养,因此明前茶贵如金也不足为奇了。

明前茶并非天下无敌

茶养生、养性,每一个人有自己的饮茶习惯和爱好,尽管明前茶独特而珍贵,但这不意味着它是茶叶中的绝对王者。

明朝的茶叶采摘制作和饮用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明前茶的口感就显得寡淡,因此逐渐推崇雨后茶,也就是谷雨后采摘制作的茶叶,这类茶多数是红茶和白茶,例如云南的普洱。雨后因为生长周期长,茶香气扑鼻,茶汤醇厚,口感更为成熟。明朝茶人、文客许次纾,曾在《茶疏》中写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神农本草》则说:雨前茶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

又到清明,明前茶,贵得有没有道理?

到了清朝,乾隆也是偏爱雨后茶,他曾经感叹:“茶以清香妙,太新则味未全也”,由此可见,雨前茶在口感上和明前茶有着明显的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让茶文化更为丰富。

雨前茶比起明前茶,叶身薄短,香气扬,味道稍苦,虽然氨基酸较低,茶多酚较高,但是十分耐泡并且滋味醇厚。绿茶多以明前茶为主,但也有部分的绿茶是雨前茶,例如顾渚紫笋、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红茶多数清明之后采摘,雨前时分就能赶上第一批新茶。

又到清明,明前茶,贵得有没有道理?

饮茶也是追寻真我的过程,茶艺中包含人生种种道理,没有一种茶是最好,只有适合自己,珍品或者孤品只是一种表象,其中的韵味需要你我细细品尝。

诚如顺合庆的茶文化“百年老树,茶中珍品。匠心做茶,流传久远。”顺合庆以心做茶,无论明前雨后,只追寻最臻品质,以爱茶之心制茶,以感恩之心回馈。

顺合庆坚持原料纯正、茶性纯一、即采即炼、将制茶经验智慧灌注每一道工序,保证茶叶的天然纯粹,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味道,只为无论何种时节,都将好茶与人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