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名,有名又有字還有號,你希望有什麼字和號?什麼寓意?

文字拾荒人


本人姓何,名平,字行三,號十四先生;

 

名平,我的老家在甘肅省平涼市,父親年少家貧,棄學當兵到了新疆,我是長子,因此取名“江平”即新疆平涼,上小學時候名字改成了何平。平涼,平定涼國的意思。得名與五代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欲討伐前涼而設置的地名。《禮記·大學》:“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字行三,《論語·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公冶長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字行三是對名平的補充,如何去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要謙虛謹慎。謙虛就是要努力去向每個人去學習,就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師。謹慎就是做事要三思而後行。

 

號十四先生,源於喜好作詩,作的詩多是十四行,特別是在自己寫的《西域風雲錄》多會用一首十四行詩來結束每一篇。

 

《我來到了北蠻》何十四

 

我回頭望著我的故鄉,

我也不曾想著離開,

我更想去看看山的那一邊有什麼?

 

我選擇了向著北方前行,

我越走越遠,

我發現人越來越少。

 

我什麼都沒有了,

我只有一匹用最後的糧食換回的黑色的馬,

我想騎著它,可是跨上去就摔了下來。

 

我每天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做,只是和我的大黑馬較著勁,

我終於有一天不再摔下來,

我終於和我的大黑馬奔跑了起來。

 

我才知道山的後面還是一座山,

我想知道這座山的後面又是什麼?

 

《蘇武贊》何十四

你問我一十九年有多久

你問我北海有多遠

你問我寒冷冬季有多冷

你問我一個人的時候多孤獨

 

我想告訴你

再來個一十九我也不覺得久

向南我就可以看見家鄉的渭水流

我從來不是一個人

還有那隻不能下小羊的老公羊

 

春天我可以聽見小草從泥土裡鑽出來的聲音

夏天我可以看見魚兒在水裡遊的漣漪

秋天我羞澀的挖出了田鼠儲存的草籽

我最喜歡潔白的冬天

 

冬天來了春天也來了

我從未覺得孤獨。

 


何思何慮殊途同歸


"名"在很多文獻上寫得明白,一般人在出生的時候無名無字,出生三個月之後,會由父親起名字,而在成年之後,行冠禮再取字,可以走入社會了,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成年之後,長輩們起的「名」就不適宜在社交場合直接稱呼了,得取一個供平輩、晚輩人稱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獨佔。如《紅樓夢》第三回中,賈寶玉問黛玉尊名,黛玉說了名字。寶玉再問字時,林黛玉說無字。是因為黛玉年齡未到十五歲,又沒有婚配,就沒有自己的字。所謂的"待字閨中",就是未婚配的意思。 字可以是一個字,也可兩個字,但以雙字者居多。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單字。岳飛,名飛字鵬舉,就是雙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與名有所關聯正是此意。可以取近義,也可以進行一些比喻延伸,譬如:關羽,字雲長。無字的要麼尚未婚配,要麼是社會底層貧苦人群也少取字。

"號"實為別稱,是自己給自己起的。字數不限,如王安石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等,一個人可以有無數個號,只要自己樂意,起多少都可以。但是,在使用時要注意。名是長輩來叫的,一切血緣長輩,都可以直呼其名。平輩之間,如果關係非常親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稱名。而在尊長之前,一切的自稱都用名。在與一般的同輩、晚輩的交往之中,對方必須稱呼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如"直呼其名"就是不恭。而上司、領導與下級對話時,是可以直接呼名,也可以字相呼表示客氣。

因此,″名″是長輩們在一個人幼年時取的名字,一般用作謙稱,或是上對下、長少的稱呼。上對下、長對少也存在以“字”來稱呼的情況。"字″是長輩們在一個人成年了之後取得名字。平輩之間,相互稱字,這是有禮貌的表現;十分熟悉的平輩之間才會相互稱名。至於號,在古代的中上層人物,文人雅士,喜歡自己號,抒發和標榜其志向和情懷。如愛國詩人陸游,自號“放翁”。

在當今的時代,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為了從簡,我們只剩"名"了。偶爾也能看到一些字和跟號,類似暱稱、筆名、外號了。所以本人也無從雅之意。用個暱稱能有所表達即已超越了。


那曾經的一片橄欖綠


我希望。我也有:佟偉興,字棋森,號智光居士。字,因我五行木少所以起字為棋森;因熱愛佛學,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上人給取了個的法號:智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