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人過萬則無敵?此人一舉打破了這一神話,三百年來人人稱頌

明末清初之際,滿人以極強的作戰能力令包括明軍、大順軍等勢力聞風喪膽,亦在神州大地上留下“滿萬不可敵”的赫赫兇名。然而,正當滿人以摧枯拉朽的態勢席捲中原時,南明的一顆將星橫空出世,一度打破“滿萬不可敵”的傳說,此人正是:李定國。

李定國出身寒門,因生計所迫參與起義,早年追隨義父張獻忠南征北戰,與其他三位義兄弟活躍在戰場上。張獻忠過世後,其餘部退守雲南,以期從長計議。在張獻忠義子孫可望的指揮下,大西軍於雲南休養生息,當地民生亦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復甦。這番修整為大西軍後來的抗清戰爭打下了一定經濟基礎。

滿人過萬則無敵?此人一舉打破了這一神話,三百年來人人稱頌

到了1652年,隨著清軍南下,大西軍在李定國的主張下兵分兩路分別向湖廣兩地進軍,以包夾的方式粉碎清軍的野心。

隨後,李定國率東路軍離開雲南前往湖廣,與北路劉文秀前往四川的軍隊形成掎角之勢與清軍主力作戰。李定國雖為一軍主將,但他亦以嚴格的軍令約束士兵,使東路軍始終保持高昂的戰鬥力和士氣。同年六月,東路軍在李定國的率領下從兩個方向包抄全州,幾日便將全州內駐守的清軍盡數殲滅,清軍守將亦在這場戰鬥中被擊斃。

清軍將領孔有德聽聞全州失陷的消息後大驚失色,當即將主力調往前線的興安縣,意圖阻擊東路軍。然而,高歌猛進的東路軍勢如破竹,三下五除二便擊敗了興安縣的清軍。根據史料記載:在這場戰鬥中清軍死傷無數,達到了“浮屍蔽江下”的地步,主將孔有德僥倖逃離後退守桂林不出。不出一日,李定國便率領東路軍追擊至桂林城下,將省會包圍得水洩不通。

滿人過萬則無敵?此人一舉打破了這一神話,三百年來人人稱頌

次月初四,東路軍強攻城門,一舉拿下武勝門,蜂擁而入。清軍雖戰鬥力強橫,但是,卻根本不是大西軍的對手,在巷戰中死傷無數。孔有德眼見大勢已去,只得喟嘆道:“已矣!”說罷便在城內拔劍自刎。至此,清廷對大西軍的首次圍剿以失敗告終,本次南征清軍幾乎全軍覆沒。

野心昭彰的滿人自然不會在挫敗中放棄侵略南明,清廷見識到了李定國的強大,於是,便派出敬謹親王尼堪,率領大半八旗精銳再次南征,打算一舉奪下廣西。與此同時,平南王、靖南王亦收到清廷的敕令:“切毋憤恨,輕赴廣西;倘賊犯廣東,爾等宜圖萬全為上計。”意為按兵不動等待下一步動作。

尼堪率領八旗兵抵達廣西后,兩地藩王的兵力皆受到調遣,兩藩王的兵力與八旗兵合為一路,雖未與大西軍開戰,但是,人數已佔了壓倒性優勢。十一月二十二日,東路軍在李定國的授意下,假裝不敵清軍,雙方剛剛接觸東路軍便詐敗,主動向後方退軍。

尼堪見敵方東路軍如此不堪一擊,當即命令全軍追擊,直追了十多里仍不肯罷休。尼堪得意志滿,卻沒料到自己已陷入李定國的包圍圈。當清軍追入李定國設伏的預訂地點後,李定國一聲令下,大西軍從四面八方湧來,將追擊而來的清軍團團包圍。此時此刻,尼堪這才意識到自己上了大當,連忙下令撤軍。

滿人過萬則無敵?此人一舉打破了這一神話,三百年來人人稱頌

然而,此時的東路軍已完成了合圍,清軍已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能任大西軍剿殺。在這場混戰中,清軍被盡數殲滅,其主帥尼堪也死在大西軍隊的刀下。東路軍彈冠相慶,士兵們爭相搶奪尼堪的腦袋向李定國獻功。未參與追擊的清軍見主帥已陣亡,不敢再與李定國的軍隊作戰,只能在副帥多羅貝勒的帶領下垂頭喪氣地退守長沙,以求從長計議。

僅半年時間,李定國憑藉出色的軍事能力,先後在廣西全境、湖南半境大獲全勝,先後兩次粉碎了清軍的南征大計。自萬曆以來,漢人在與滿人的作戰中從未獲得過如此勝利,這場勝利對於南明來說無疑是意義重大的。自李定國後,那句“滿萬不可敵”也成了笑話。可以說,不久之後的第二次抗清高潮完全是李定國所帶動的。

可惜的是,李定國並無機會擴大戰果,駐守在雲南的孫可望認為李定國功高震主,竟揮兵偷襲東路軍。在這場內戰中,李定國不出所料地再次取勝,然而,卻錯失了繼續打擊清軍的機會,最終,鬱鬱而終。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對於此番遭遇,只能說一切都是命數使然,可悲!可嘆!

滿人過萬則無敵?此人一舉打破了這一神話,三百年來人人稱頌

李定國死後,部下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稱為“桂家”。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對其稱讚道:“李定國是明末清初傑出的農民領袖和抗清英雄,他寧死不屈的氣節,聯合西南各兄弟民族共同反抗民族壓迫的動人事蹟,三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

李定國死後,原葬於雲南旅遊景點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因李定國子嗣興自李思茅率眾來降後,清廷為了防備南明餘部借李定國墓聚眾反清,因此,特將李墓遷到北京,乃改葬於順天蘆溝橋西湖家港。順天即今北京,順天蘆溝橋西湖家港。

今日知一事:明末清初,滿萬不可敵!張定國破之!

關注阿笨,一文知一事,吹牛的時候用的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