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建成、李世民長期的爭鬥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自李淵建唐以後,經過六、七年的奮戰,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實現唐政權對全國的統治。在統一戰爭中,李淵的得力助手便是他的兩個兒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這兄弟二人都是當時唐王朝中的傑出人才,李淵對他們也是格外信任和重用的,命他倆分領左、右軍,他們功業卓著,才能非凡,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爭過程中,他們各自擴大力量,漸漸形成了唐政權中的兩大集團,為“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埋下了契機。

在李建成、李世民長期的爭鬥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那麼,在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長期的明爭暗鬥的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概括起來,不外乎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認為,李淵處處偏祖李世民,放手地讓他與兄長爭個高低,以取而代之。

據不少史籍記載,太原起兵以後,李淵就曾對李世民許諾過:

“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

當有的大臣眼看著李世民的權力日重,威脅到太子的地位時,建議早將其打發出去。李淵不僅沒有釆納,反而給予李世民更大的權力,特擢其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還增邑二萬戶,准許他

“開館於宮西,延四方文學之士”,

促成其積聚起更強的勢力;當玄武門事變發生時,李淵正在“泛舟海池”,有人將這個消息傳遞給他,並說:

“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太子),委之國事,無復事矣。”

李淵當即回答:

“善,此吾之鳳心也。”

可見他的傾向性是何等明顯。

第二種看法卻認為,雖然確有許多史籍做了李淵傾向於李世民的記載,但大多出於貞觀史臣們的虛構。

李世民是成功者,由他當政時期編寫的史籍,當然會進行種種有利於他的修飾。其實李淵是一直站在長子李建成一邊的。作為一位封建時代的帝王,“立嫡以長”的觀念在他身上並沒有動搖過。如在早年安排職務時,李淵就讓李建成統率左三軍,而讓李世民統率右三軍;李淵進封唐王后,李建成為唐世子,李世民則為秦公;等到李唐王朝創立,李淵還是毫不猶豫地立李建成為太子;後來李淵多次發現李世民有專制行為和奪嫡圖謀時,對其流露過強烈的不滿:

“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

第三種看法則認為,鑑於隋王朝廢立太子而引起骨肉相殘的教訓,李淵面對兒子們爭權奪利的鬥爭,往往採取不偏不倚、擺正擺平的中立做法。

例如武德七年,楊文幹兵叛的事牽連到李建成,李淵一邊許諾李世民為太子,一邊要封李建成為蜀王,不得誅殺骨肉。最後還把兄弟不能相容的罪責歸咎於東宮與天策府官屬;當奪嫡鬥爭愈演愈烈時,李淵就打算將李世民封往富庶的洛陽,但遭到李建成、李元吉反對時,又只好作罷。

在李建成、李世民長期的爭鬥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李淵心裡有沒有世民代替建成為皇位繼承者的想法?

縱觀歷史,唐王朝建立不久,作為開國皇帝的李淵,倍嘗草創艱辛,深知守業重要。為了使李唐江山不陷隋朝覆轍,採取了一系列頗有耐心的謹慎的暗中支持李世民而抑制李建成,以俟時機成熟而一舉換掉太子的計劃。這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成、世民雖都有軍事才能,但建成從小就不怎麼守循封建道德規範,長大後又好色好酒,貪於狩獵遊玩,常與惡少年、俠客為伍,當時人稱“任俠”並且性情懦弱,不會收買人心。李淵感到建成繼位,有可能步隋煬帝后塵。而李世民生活上不耽酒色,又有一套籠絡人心的手腕,常常表現出雄才大略,多方面具備了最高統治者的必備素質。據此,李淵心裡定下了以次子世民代替太子建成為皇位繼承者的計劃。

在李建成、李世民長期的爭鬥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那麼李淵為什麼不直接廢除太子李建成呢?

因為,這時的李建成已經不是可以任意被廢除的太子了。

其一、多年戰爭中及後來的宮內太子生活,建成周圍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622年,建成領兵平定劉黑闥,河南河北諸州都歸他管轄,“得以便宜從事”,625年建成又經幽州防突厥。武德元年(618)立為太子後,可以自行開府置官,又升遷為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曾親率十萬兵往洛陽督察,後又授尚書令。這樣,以太子建成為中心的小朝廷已初具規模,其中就有盡心輔佐建成的王珪、魏徵等後來的貞觀名臣。

其二、皇四子元吉又與建成結為一黨。

李元吉尤以勇武著稱,他雖野心勃勃,不甘人下,夢寐以求皇位,但他又清楚地看到,如果和李世民一起除掉李建成,太子的地位還輪不到他,因為就功績和威望而言,他望塵莫及於李世民。如果他追隨李建成先除掉李世民,然後再與建成交鋒,就會容易取勝。所以他說:

“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

這就決定在矛盾中他必然處於李建成一邊。

其三、李建成在長安首都還培植了一批勢力。

慶州都督楊文幹曾為東宮守衛,與建成關係親厚,為建成私募壯士送長安。就在玄武門事變的尾聲,李建成被射殺後,還有三千東官、齊王府的將士為報答建成而拚死攻打玄武門。況且李建成以長子身份按照封建社會“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的宗法觀念,定為太子,輕易廢除,也會引起政治混亂。

可見,只憑一道詔書就更換太子,顯然不可能。弄不好會引起內戰,兩敗俱傷,被別人坐收漁人之利。

在李建成、李世民長期的爭鬥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李淵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鬥爭中的作用

李淵為了抬李世民抑李建成,首先繼續提高李世民的權力。李淵認為前代官位不能與李世民身份相稱,特擢之為天策上將,準其開館網羅人才。後人稱為十八學士登瀛洲的杜如晦、房玄齡等紛紛集中在世民周圍。精兵猛將更加謀臣幕僚,使世民如虎添翼,單純軍事集團的秦王府初具為政治、軍事大權一體的政治勢力,與東宮集團分庭抗禮。以至造成這樣的政治局面:

“太子令、秦王齊王教與敕詔並行,有司莫知所以,唯據得知先後為定。”

建成在兄弟中太子獨尊地位消失了。當世民力量可以抗衡建成時,李淵把自己心裡要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意思反覆告訴了世民,並告誡世民不要操之過急。深明大義的世民知道,他取建成而代之是有篡位之嫌的,所以對李淵的話心領神會,他知道與建成的一場生死攸關的惡鬥勢在必發。世民卻想把事情幹得更漂亮——既要篡太子位,又不留下亂臣賊子的逆名,要等建成首先發難,“然後以義討之”。世民認為時機不成熟,假意推辭,暗中加緊篡權活動。

這時,李淵與世民雖然沒有結成公開的廢除建成太子的同盟,默契卻達成了。有了皇帝老子的支持,世民篡奪太子位就披上了“替天行道”的外衣。

在李建成、李世民長期的爭鬥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當爭奪太子位鬥爭白熱化時,李淵怕世民吃虧,就要把世民派往洛陽。

“自陝以東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

洛陽為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

“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複製”,

建成、元吉都對此竭力反對。李淵只好作罷。可是世民早已派親信控制了洛陽。一旦有變,就可以洛陽為根據地。李淵密切注視著世民、建成的明爭暗鬥。當世民危險時,他就出面救世民。元吉以世民功高震主潛於李淵,要李淵殺世民,李淵堅決地回絕了元吉。李建成夜召世民

“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

李淵知道了馬上命李建成

“秦王素不飲,自今無復得夜飲”。

在李建成、李世民長期的爭鬥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建國後,突厥常犯邊,李淵幾乎每次都讓世民去討伐,藉此李世民可以掌握兵權。

在李世民日夜加緊準備篡奪太子位的時候,建成、元吉搶先了一步。李淵巡幸仁智宮,命三兄弟都去。建成、元吉決定就此殺害世民。

“安危之計,決在今歲”;

建成使楊文幹在慶州起兵,建成、元吉在官內起兵,表裡相應。這時,世民毫無所知,其危險就如處在玄武門事變中的李建成的地位。李淵知道了此事,當即將建成扣押在身邊,派專人監守,使這次兵變失去了首領而流產。楊文幹因事洩而起兵舉事。世民片面看待這一事件,認為隨便派人討伐就行了。李淵卻洞察秋毫,認為楊文幹事連建成,若任意派人討伐,可能引起與建成有聯繫的更多軍隊響應文幹,後果不堪設想。

李淵當即派世民親自征討,以正名聲。避免了一場內亂。在世民出軍討伐楊文幹之前,李淵明確告訴世民討伐完了這次叛亂,就立世民為太子,而將建成貶為蜀王;如果在蜀的建成服從世民,就保全他,否則就消滅他。李淵親自授的這個不流血而使世民為太子的計劃,因為突厥犯邊而擱了下來。

武德九年(626)夏,建成乘北征突厥的機會再次想殺世民。由於洩密而未得成,反而促使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世民作好政變準備後,將建成要殺他的事告訴了李淵。李淵決定在官內親自審問這事,並要世民作證。李世民吸取劉邦被項羽封在漢中而後暗渡陳倉、大敗項羽的教訓,決定不留後患。李世民利用這個時機,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在長安城的北門——玄武門埋下伏兵,射殺了建成、元吉。事後,李淵馬上就立世民為太子,不久又把皇位讓給了世民,並說:

“善,此吾之鳳心也。”


在李建成、李世民長期的爭鬥過程中,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呢?

結束語:

李淵雖然沒有親自安排在玄武門殺死建成、元吉,可是在整個建成與世民爭奪太子位的鬥爭中,李淵深謀遠慮,既沒有傾向建成,也沒有保持中立,而是為李世民登上皇位定下了基調,並暗中支持了世民顛覆建成集團的活動,在主觀和客觀上為李世民取得玄武門事變的勝利創造了條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