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我最後要講的,是民國初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時期,我們國家民族自己本身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因為

時代的撞激、社會的演變、教育政策的錯誤,幾乎已到了一息僅存、命如懸絲的情況。固有傳統文化打倒了、革命了,新興的文化根本沒有建立起一個基礎,就碰到日本人的侵略,全民起來從事抗日戰爭。有關中華文化的重建和中西文化交流融會的工作,就根本無法起步了。

總之,由民國初年至1937年的階段,所謂西學東漸的主流,大概來說,還都在德、日派留學的學人及德、日派的舊軍閥和新軍閥的主導階段。到了八年抗日聖戰將要結束的時期,才轉向於英、美派留學的學人所輸入的西方文化的學術思想。尤其以哲學思想影響政治思想方面的,如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馬克思、恩格斯等等學說,以及我們在前面對照中西年代所列十六世紀以來的西方重點名著,乃至經濟、政治等書籍,才比較流行。至於蘇聯學派輸入的文化思想和政治意識的大量學術,都是1937年以後的事。其他由法國留學派的影響,是屬於社會政治革命的實行方面,不在本題討論的範圍。

我現在對你們重新提出中國儒家孔子一系的《大學》,對照歷代歷史的現實演變來講,是要大家明白,我們的國家幾千年來是仁義博厚,恪守寬容忍讓,希望天下人類真能達到和平共存的世界,既沒有侵佔其他國家的利益,更沒有壓迫其他民族的野心,同時也沒有自認為是天下第一的狂心。我們具有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負重的文化根柢,也絕不甘願接受不合理的侵略和壓迫。雖然在極度的艱苦危難中,也必然自強奮發,終於做到以德化人,以禮讓相安為志。

總之,這次講述《大學》一書,引論比較龐雜,其中的原因,主要的是以三千年的中國文化來印證中國歷史的發展,說明內聖(明)和外王(用)之道,也就是孟子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道。它是做人之學的重要綱領,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一個人,以及如何齊家;至於治國、平天下不過是聖人的餘事

,內聖(明)的發揮而已。我希望通過這次原本《大學》的講述,還它本來的面目,也希望中國人瞭解本國的文化精神,開拓未來要走的道路,並正告一些存有成見、偏見,或居心叵測的外國人士,能夠知道中國文化的精神以及我們的民族性。如果能夠有助於這個地球上各國家、各民族的互相瞭解,減少誤解,而互相交流融會,促進人類的和平與進步繁榮,就是我數十年來所禱祝的心願,也正是這次講述原本《大學》的目的。

摘自: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


結語: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