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賞析:楚辭善抒情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以屈原的作品為主,包含後世西漢、東漢詩人的作品,楚辭內容成17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些作品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詩歌賞析:楚辭善抒情

屈原

楚辭——《離騷》

楚辭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其中離騷已經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成為中學生必學的課文。漢朝之後的文人墨客無不對《離騷》讚歎有加,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後人常以“風騷”代指詩歌,以“騷人”稱呼詩人。

《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位偉大的傳奇詩人,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時熟讀經典書籍,學識淵博,志向遠大。早年得到楚懷王的信任,任命為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後,投於汨羅江,以身殉國,以死明志。

《離騷》一文基本囊括了屈原的一生命運和他心中的願景,表達了要使楚國強大就必須推行美政的治國思想;表達了推行美政失敗被貶後的不滿不悔情緒及繼續推行美政的堅定信念;表達了無機會再行美政則寧死不叛楚王的忠誠。

《離騷》開篇以優美足韻的文字交代了作者的出身、志向和奮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譯: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歲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當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於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同時把我的字叫作靈均。天賦給我很多良好素質,我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光陰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歲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早晨我在大坡採集木蘭,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謝變化有常。)

後邊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屈原倡導“美政”,因為得罪了貴族階級導致“美政”不能實行,以失敗告終,屈原不斷反思問題所在,就連親人也埋怨他,屈原情緒激動,空有道理卻沒人能理解,於是他直接找楚王訴求,甚至委託後宮的美女向楚王求情,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無奈的詩人陷入苦悶和徘徊,通過求“卜”,決定離開楚國,遠遊他方,後因放心不下楚國,放棄心中對未來的憧憬,決定以身殉國。

詩歌通篇都是第一人稱敘事的結構,情節分明,脈絡清晰,言志、抒情全都融入敘事過程之中,密切結合情節發展的具體階段來進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悲憤和傾訴之情!

詩歌最後“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譯:尾聲:“算了吧!國內既然沒有人瞭解我,我又何必懷念故國舊居。既然不能實現理想政治,我將跟到彭咸安排居所。”),直接道出本文中心所在,因此強烈的情感最終驅使屈原投江自刎。

1953年,屈原與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命名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2000多年之後,這位被華人世世代代紀念不息的詩壇巨星和歷史偉人引領中華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啟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生在中國,不讀楚辭,不理解楚辭,枉為中國人。蔡靖泉說:千百年來,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養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創造出輝煌的歷史和文化。作為我們這個民族一筆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仍然用如此傳統和隆重的方式紀念這位偉人,是要讓後人永遠繼承和弘揚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化和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