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幾點,不再擔心孩子沉迷遊戲

(一)

據媒體報道,賣菜的父母辛辛苦苦攢下4萬元,被10歲孩子玩遊戲敗光。

一名15歲少年因為幾乎一整天都在電腦邊玩遊戲被母親抱怨後,用鐵棍猛擊母親頭部,致母親死亡。

還有13歲孩子因痴迷遊戲跟父親發生口角,居然從四樓跳下。

22歲的北京女孩小麗,為了玩兒網絡遊戲,買虛擬的設備,透支信用卡達68000多元,又無力償還,被判處了有期徒刑四年。

青少年沉溺於網絡遊戲而引發悲劇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全社會也越來越關注孩子“網癮”問題。

做到這幾點,不再擔心孩子沉迷遊戲

(二)

青少年沉迷遊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現實原因。

1.孩子無聊,拿遊戲當消遣

家長想躲清靜,給孩子手機玩的時候孩子很安靜,於是手機遊戲成了孩子的“保姆”。

放假期間,我帶躍躍去朋友家串門。從我們進門就看見朋友孩子小剛一直在玩手機。

朋友說:小剛,躍躍來了,和躍躍玩吧!

小剛嗯了一聲,眼睛還是盯著手機屏幕。

朋友無奈地告訴我們:平時工作太忙,老人身體又不好。看孩子時,老人怕孩子吵鬧,就給孩子玩手機。一開始限定時間,後來到規定時間,孩子就鬧著要延長時間,越來越不好控制。

2.遊戲開發者抓住孩子心理

一位資深遊戲策劃坦言,商業化的網絡遊戲,無不是為讓玩家沉迷所設計的。

為了讓普通的玩家沉迷,遊戲開發人員所做的功課肯定會比各位父母要深入的多,

工作人員非常瞭解遊戲玩家究竟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以及願意為遊戲付出什麼。

正因為抓住了用戶心理,遊戲設計環環緊扣,成年人尚有很多不可自拔的案例,更何況是對任何事都充滿了新鮮與好奇的孩子。

3.信息化時代,網絡無處不在,無法徹底杜絕

當今社會早已步入信息時代,網絡遊戲鋪天蓋地。

躍躍三歲之前,家裡電視從來不開,電腦、手機也從來不給他玩。

有一次,帶他回老家。老家的表哥玩電腦遊戲,躍躍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一開始是在旁邊看。看了幾次之後,自己學會了,就要玩。

閨蜜的孩子上小學了,也是在家裡從來沒讓他接觸過電腦、手機。

上學之後,老師要求在“一起作業網”完成作業。

到了做作業的時候,也得讓孩子上網。

做到這幾點,不再擔心孩子沉迷遊戲

(三)

想要完全杜絕孩子與遊戲是不現實的,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

1.家長以身作則,高質量陪伴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愛好

百無聊賴的孩子才會對遊戲上癮。

從孩子小時候起,陪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戶外運動、下棋、畫畫等等,結合孩子興趣,培養孩子有益身心健康的愛好,讓孩子不空虛。

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過得開心,很少會沉溺於網絡虛擬遊戲中。

躍躍小時候在家時,爺爺奶奶看報紙、爸爸媽媽看書,躍躍耳濡目染也愛上了閱讀。

孩子喜歡塗鴉,我們給他報了畫畫班。

因為我喜歡打羽毛球,常常帶躍躍去俱樂部看我打球,躍躍一上小學也迫不及待地報班學打羽毛球。

平常我們在家還喜歡下棋,躍躍和爸爸下國際象棋、跟爺爺下中國象棋、跟媽媽下五子棋。

只要有空,我就幫他約好小夥伴去戶外玩。

這些躍躍都覺得很有意思,很好玩,所以他幾乎沒有時間玩遊戲,也很少想起來要玩。

2. 家長做孩子的朋友,正確引導,發揮網絡積極作用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提出:“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引導兒童正確使用各種媒介。指導家長掌握必要的信息知識與技能;樹立民主意識,做兒童的朋友,瞭解兒童使用各種媒介的情況;培養兒童對信息的是非辨別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鼓勵兒童在使用網絡等媒介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尊重、自我發展;多關心鼓勵對網絡等媒介使用上癮的兒童,並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尋求專業諮詢和心理援助。”

我有位同學,高中時期學習特別好,考上大學後迷上了網遊,從早到晚泡在網吧不能自拔,最後多門功課掛科而留級。

孩子小時候,一些益智遊戲可以讓孩子在限定時間內玩玩。

有時間的家長儘量陪孩子一起玩,和孩子多一些共同語言,體驗遊戲樂趣。

孩子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學會利用網絡的積極因素。

做到這幾點,不再擔心孩子沉迷遊戲

3.遊戲有趣要適度,嚴格控制時間,及時鼓勵

上週我帶躍躍去商場玩,躍躍要玩遊戲。根據事先約定,我讓他玩了兩次。

躍躍玩完後,一邊跟我往外走,一邊苦著臉不停唸叨:媽媽再讓我玩一次吧!

我本來打算不理他,就一直往外走。

躍躍雖然腳步跟著我,還是一直在磨我,懇求想再玩一次。

我想起孩子需要正面鼓勵,停下腳步,彎腰平視躍躍,對他說:

“媽媽知道你非常想繼續玩。你知道嗎?你真的很了不起。媽媽很崇拜你!很多大人都控制不住自己。你雖然很想玩,還是可以管住自己,跟媽媽一起回家。”

真的很神奇!躍躍臉上的表情果真不再有憂傷,挺起胸膛,大步流星往外走。

躍躍因為我的崇拜而贏得了自信與得意。

而我也更加確定: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孩子們都需要信任和鼓勵。

(四)

總之,家長可以不反對孩子玩遊戲,但是必須要求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孩子是制定規則的主體,家長是監督執行的主體。

自我管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對自己的事情行駛掌控權,而監督執行同樣需要父母去看到一個邊界,不越權行事,否則就會變成父母的專制和高壓。

有一位美籍華人是家庭教育的專家,他的兩個兒子都進入哈佛學習。他在引導孩子玩遊戲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他和愛人給孩子們規定每天必須玩遊戲一個小時,不可增加,可以減少。當天不玩,這一個小時不可以累積到以後。

這對夫妻,每天下班回家會問孩子們:“今天遊戲玩了嗎?”甚至他們會督促孩子們去玩遊戲。

孩子們感受到的是父母滿滿的信任與愛。

孩子們總是玩遊戲,就並不覺得遊戲有什麼神秘的,反而完全不上癮。

孩子們還時常跟父母解釋,今天有別的事不能玩遊戲了。他們在自我管理中找到了各自更感興趣的事情,對遊戲沒有任何依戀。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爸爸給我買了遊戲機。

我常常玩魂鬥羅、超級瑪麗、俄羅斯方塊等等遊戲。

爸爸有時候下班回來還問我,打到第幾關了?這關為什麼輸了?

我們還會討論總結一番。最後經過努力都打通關了,特別開心。

從遊戲背後,能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而且小時候都玩過了,大了之後反而對遊戲沒什麼新鮮與神秘感,覺得自己有很多正事要做,而遊戲只不過是無聊時的消遣工具。

當然,我不是提倡玩遊戲。

只是,遊戲無處不在。我們無法讓社會倒退。

家長不要害怕牴觸網絡遊戲,我們要積極引導,發揮它有益的一面。

和孩子做朋友,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誘惑越來越多,我們不可能將孩子真空包裝起來,讓他觸碰不到任何細菌或病毒。

只能從改善內因做起,也就是提高孩子的機體免疫力。

越禁止,越好奇,反而越容易著迷。

作者簡介:李涵悅,南方人,不滿16週歲考到北方讀大學,碩士畢業後留在北方工作;既有南方人的溫婉,又有北方人的豪爽;喜歡安靜讀書,又愛好運動;是個外表柔弱,內心強大的女漢子。擁有幸福家庭、儒雅同事、知心朋友的幸福人兒,堅持原創,願用文字給大家帶來溫暖與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