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深處4名青年“守橋人”的磨礪

昆明信息港訊 記者上官豔君 通訊員楊永全

“0.3毫米,0.1毫米、0毫米……”5月4日7時許,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公司曲靖工務段盤關橋路維修工區工長張貴富早早來到辦公室,對一組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判……

烏蒙山深處4名青年“守橋人”的磨礪
烏蒙山深處4名青年“守橋人”的磨礪

在貴州烏蒙群山深處,水紅鐵路(六盤水至紅果)猶如巨龍一般蜿蜒盤踞於此,在86公里處的松河站四線橋上,張貴富與其他3名“90後”同事正忙著對大橋進行檢查。

“每一次車來之前半小時我們都要對大橋進行全面檢查,確認一切數據正常後才能放行列車。”雖為“90後”,但張貴富當工班長已經有3年多了,業務技能嫻熟的他,面對“五一”期間列車加開加密也表示“壓力山大”。

盤關橋路維修工區的12名職工全是“90後”,平均年齡只有27歲,最小的是來自陝西“95後”程揚,是17年入路的大學生。為調節休息時間,他們分為3個小組,實行兩班倒。程揚和張貴富在同一組。

烏蒙山深處4名青年“守橋人”的磨礪
烏蒙山深處4名青年“守橋人”的磨礪

5月4日這天,剛好輪到張貴富這一組的白班。“白天檢查風險會小些,但是時間長,車多檢查頻次高,特別是‘五一’期間,平均28分鐘就有一趟車經過,”張貴富說。與張貴富一組的還有蔡亞坤和鄧常港。

白班是早8點至晚10點,最多時候有28趟車,夜班多時也超過10趟。一天下來,他們要在高20餘米橋墩上測量420次,軌道檢查彎腰1300多次。

檢查不僅對四線橋1、2、3、4號墩的梁體、墩支座、鋼支墩及梁端縫等12個關鍵部位進行測量,也要對松河站四股道的幾何尺寸進行檢測,通過檢查分析每一個數據變化來判定大橋是否安全。

“橋樑的一絲一毫變化都牽動我們的神經,不過還好橋樑整治已經開始了,相信不久我們就不用‘守橋’了。”張貴富說。

談起“守橋”的難處,張貴富認為是雨夜檢查,因為高空作業穿雨衣和打傘都不方便,勞安風險也很大。

烏蒙山深處4名青年“守橋人”的磨礪

話音未落,一旁的蔡亞坤忍不住接過話題:“放假的第一天夜裡我就遇上大雨,其實當時更多考慮雨水對橋樑的影響和高空作業風險,一身水一身泥都是次要的了。”說著,他微笑著拍了拍略微凸出的肚子。“那天上班前本想給自己加件衣服,但是覺得太胖了,怕進入僅有0.36平米的檢查孔太難。”

說到難處,還有最近車多且集中在中午時段,每天吃午飯往往要等到14點以後。“其實我們橋隧工早已習慣不按點吃飯了。當然,如果每天檢查能及時發現題並整改,讓每一趟火車都能安安全全的通過,辛苦點算不了什麼。”說到這裡,工作7年未出現任何紕漏張貴富顯得十分自豪。

說話間,對講機裡傳來6061次旅客列車的預告的聲音,4名青春靚麗的身影帶上道尺、直尺、記錄薄等工具直奔四線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