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近代“師夷長技”的努力與嘗試

引言:“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我國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張。因此魏源也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為後來洋務運動甚至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誌。本文將淺談中國近代“師夷長技”的幾次努力和嘗試。

一、開啟 “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 時代 新風的《海國圖志》

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狂妄自大,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而不自知。依舊長期以“天朝上國”自居,執行閉關鎖國政策,把自己並不瞭解的 外國視為“蠻夷之邦”。

而鴉片戰爭的潰敗,讓清政府第一次真正意識到自己對西方國家的不瞭解和差距。

“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編纂的《海國圖志》是介紹世界歷史、地理、文化的鉅著。它“以西洋人談西洋”,向當時的國人展示出了一個比較真實客觀的外部世界以及關於西方的新知識,開拓了國人的眼界。更重要的是,魏源在經歷戰爭失敗之後,在書中明確地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反抗侵略的主張。展現了中華民族瞭解西方、研究西方、學習西方並最終趕超西方的民族智慧和自信心,實 現 了 近 代思想史的重大跨越和昇華。為後來洋務運動甚至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持。

淺談中國近代“師夷長技”的努力與嘗試

二、洋務運動

隨著新思想、新思潮的廣泛傳播,學習西方、趕超西方成為先進知識分子的共識,並將其付諸實踐。因此,轟轟烈烈的“求強”“求富 ”的 洋務運動就此展開 ,為了富國強兵開始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次嘗試洋務運動。而洋務運動也是中國最初實行改革開放的時代先聲,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如果要研究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筆者認為洋務運動就是中國工業化實踐的起點。1861 年 1 月,清政府主持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個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標誌著洋務運動的開端。

從洋務運動開始, 我國的工業體系逐漸開始由大機器工業取代傳統的手工業,這是中國工業化開始的標誌。洋務運動 的直接目的是挽救中國的危亡。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處於亡國滅種之危機,有識之士紛紛開始 反思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中國人在自我文化反思方面經歷了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

以李鴻章、 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積極地引進西方的軍 事設備和機器進行國家的自救,以“師夷長技”和“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希望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和科技手段,真正地實現中國的自立和富強。

淺談中國近代“師夷長技”的努力與嘗試

在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興辦眾多企業。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李鴻章創建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李鴻章組建的上海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礦務局等。洋務運動時期開創了眾多報刊,其中著名的《申報》和《萬國公報》均為該時期創刊。興辦新式學堂,例如:京師同文館、北洋水師學堂等,新式學堂採用全新培養模式培養新式人才,並且選派優秀學生出國深造。最重要的是,洋務派為了國家圖強,積極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軍隊,籌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淺談中國近代“師夷長技”的努力與嘗試

雖然洋務運動伴隨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它對中國的工 業、軍事、教育、科技都帶來了不小的啟示。更重要的是,洋務運動不僅引發了器物層面的改變,而且引發了中國在政治、 法律、社會層面的深刻變化。為開啟中國的現代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洋務運動也是中國人“師夷長技”的第一次嘗試,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和工業技術來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

三、戊戌變法

經歷過洋務運動,實踐“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但是並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完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全國為之震動。鴉片戰爭後,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為可以改變中國。但甲午戰爭的徹底失敗,使知識分子階層清醒地認識到:只學習所謂的軍事、科學技術不足以救中國,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同時,也需要“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實現制度上的創新。以“公車上書”為標誌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

1896 年,梁啟超發表《西學書目表後序》, 明確指出:“要之,舍西學而言中學者,其中學必為無用; 舍中學而言西學者,其西學必為無本。無用無本,皆不足以治天下。”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了“詔定國是”詔書,宣諭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至於士庶,各宜發憤為雄,以聖賢之學植其根本,兼博採西學之切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成通達濟變之才。變法正式開始。變法期間,光緒帝先後發佈上百道變法詔令,除舊佈新。由此我們看出,光緒已將“中體西用”思想作為其改革維新的指導思想試圖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以謀求中國之崛起。

淺談中國近代“師夷長技”的努力與嘗試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逮捕維新變法人士,歷時103天的維新變法宣告失敗。

從1898 年 6 月 11 日 到 1898 年 9 月 21 日 ,“戊戌變法”是中 國 仿 效 日 本 的 “明 治 維 新 ”而 進 行 的 全 方 位 向西方學習的一次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晚清光緒帝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漸進式改革來突破中國傳統封建統治改革路徑依賴的惰性,並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以謀求中國之崛起。雖然“戊戌變法”只維持了103天,但是提倡的政治、經濟、管理、教育、軍事等體制改革和社會改革,提倡發展農業、工業、商業和科學文化等等,各個方面倡導向西方學習,對西學的態度和傳播內容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如果說“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是船堅炮利,只停留在淺層的器物、技術和行為文化層面,並且只有少數有識之士和洋務派參與改革運動。而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社會精英階層逐漸認識到與西方社會相比,核心本質的巨大差距是政治制度而不是僅在技術上的落差。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西方先進的政治體制相比無疑是落後的。故“師夷長技”開始向技術層面開始向政治體制改革與創新轉變。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它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為特徵,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前奏。領導“師夷長技”運動開始由改良派向革命派轉變。

使越來越多的人對清朝統治者感到失望。他們認為,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四、辛亥革命

由於戊戌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內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終戊戌變法失敗13年後,辛亥革命的爆發造成了清朝的滅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佈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淺談中國近代“師夷長技”的努力與嘗試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從此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雖然,辛亥革命即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成功在於推到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失敗在於民主共和並沒有在辛亥革命之後得到真正的實施。國父孫中山也遺憾的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囑。但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師夷長技”的又一次嘗試,積極向西方學習,這促進了民主政治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推翻了清政府,這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建立為中國道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積極探索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路線。

五、結束語

自從鴉片戰爭,西方國家敲開中國大門,中國陷入亡國滅種的生死危機之後,中國的有識之士反覆探索著著救國救民的道路。師夷長技是一個複雜曲折並發展的過程,在經歷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努力和嘗試之後,中國才逐漸探索並發展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這些努力和嘗試都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