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天才北大畢業,拒絕麻省理工,毅然決然出家,父母哭求攔不住

有這樣一位數學天才,年紀輕輕以一篇論文才驚天下,為國出征斬獲無數金牌,一路保送至常人可望不可即的高等學府,這樣順風順水的人生經歷惹人羨慕,更贏得無盡的推崇。

可誰能想到,當更好的前程向他襲來,當眾人為祖國的數學新星感到欣慰,他卻毫不猶豫地遁入空門,與青燈古佛為伴。

旁人不理解也罷,自己明白心之所向即可。這位飽含爭議的數學天才,名叫柳智宇。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拒絕麻省理工,毅然決然出家,父母哭求攔不住

數學天才一路馳騁

或許天才在幼時便表現得與常人不同。當別的孩子在縱情玩耍時,柳智宇更喜歡安安靜靜地看書。他生性內斂,不愛說話,但卻對書中的世界十分著迷。

他尤其喜歡蔡志忠的漫畫,其中對古籍與傳統哲學的介紹讓年幼的柳智宇十分好奇,或許他與哲學的第一次會面,便奠定了終生的奇緣。

乖巧的柳智宇在學業上也表現出色,父母發現孩子的天賦異稟,便送他去數學培訓班學習。

柳智宇很喜歡一位老師的授課方式,他常常將數學與哲學聯繫起來,講到深入之處常常讓柳智宇欲罷不能。與其說柳智宇在數學上表現出驚人天賦,不如說是哲學的魅力吸引他一步步向前探索。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拒絕麻省理工,毅然決然出家,父母哭求攔不住

到了高中,柳智宇的數學能力開始發展到驚人的地步。高一時候,他發表了一篇名為《冪數列求和縱橫引論》的論文,一舉斬獲省級大獎,他也因此在校內名聲大漲,老師也忍不住讚賞他卓越的天賦和刻苦的精神。

高二那年,他代表中國參加了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贏得金牌風光凱旋。

高三時他同樣進入國家隊,參加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國際比賽,讓中國人的數學天才驚豔世界。他獲得的任何一項榮譽都足以讓他從數以萬計的同齡學生中脫穎而出,他毫無懸念地保送至北京大學數學系。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拒絕麻省理工,毅然決然出家,父母哭求攔不住

皈依佛門才為心之所向

但柳智宇的奪冠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曾有一次在瀋陽進行封閉式培訓時提出退賽請求。長期的刷題讓他身心俱疲,他認為這些榮譽都是學校想要的,並不是自己的選擇。

他被人崇拜,卻從未被理解,他始終是孤獨的,他不明白這些比賽有何意義。

當時班主任與他進行了足以改變一生軌跡的談話,班主任並沒有以學校或集體榮譽的名義向他施壓,而是和他說起了尼采哲學,鼓勵他通過這些平臺證明自己。最終柳智宇在培訓中堅持下來,榮譽加身而歸。

柳智宇在大學期間加入了“耕讀社”,在研讀經典文學之餘,他與禪學有了深入接觸。他似乎開始找到靈魂的寄託,他在課業較為輕鬆時會選擇去寺廟做義工,這才是他認為有意義的事。經歷了佛學的洗禮,世上的浮浮沉沉已與他無關,內心終於歸於安寧。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拒絕麻省理工,毅然決然出家,父母哭求攔不住

柳智宇以優異的成績從北大畢業,還得到了去麻省理工大學全額獎學金修學的機會,但他毅然決然地拒絕了看似美好的前程,選擇了北京西山腳下的千年古剎龍泉寺出家,法號為“賢宇法師”。

作為舉世矚目的數學天才,柳智宇的出家引起了不小轟動。世人都無法理解他的行為,還認為他浪費了國家優越的教育資源,而他本該在數學領域做出一番成就。

他始終肩負著眾人的厚望,但沒人曾經考慮過他自己的感受。

父母哭求也攔不住,為了讓父母接受自己的選擇,柳智宇給母親寫了一封信。信中直言自己長期遭受孤獨的痛苦,迫切地需要禪學來緩解,找回靈魂的寄託。父母愛子心切,只得任由他選擇。

事實上,在柳智宇遠離世俗的時候,他應該是放鬆的、滿足的。浮塵的雜事不必再煩擾他的內心,他可以只為自己而活。寺廟的生活很簡單,他每天四點起床,灑掃、誦經、學習,日復一日地研讀佛法。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拒絕麻省理工,毅然決然出家,父母哭求攔不住

通過心理學渡人渡己

在九年後的一次採訪,柳智宇對記者吐露了心聲,他說:“學數學救不了世人,這個世俗太亂了。”

他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始終是基於對哲學的興趣,可以說禪學才能讓他感受真正的快樂。

在這九年間,他對學誠大師的作品極感興趣,還發表了5篇文章。但當學誠醜聞曝光時,柳智宇發現自己的信仰蕩然無存。他開始懷疑自己當初放棄前程遁入空門的選擇是否正確,他內心的世界觀再一次崩塌了。

正當柳智宇處於迷茫之中時,母親適時地向他傳輸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希望他能夠從困頓中走出。柳智宇很快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開始全身心投入對心理學的學習,他總算找到了心裡情感依託。

依靠強大的學習能力,他在心理學方面進步迅速,他也開始思考如何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他後來考取了三級人力諮詢師資格,又結合自己長期學佛的經歷開設了一門“佛繫心理諮詢”課程,旨在將自己尋求心理精華的經驗與世人分享,幫助更多迷茫而無所適從的人。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拒絕麻省理工,毅然決然出家,父母哭求攔不住

柳智宇將自己的人生致力於為他人尋求解脫,實際上也是解救自己的一個過程。過去太多的名譽、期待強加於其上,完全不顧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他在塵世中失去自我。

後來信仰佛學卻得知誤入歧途,開始質疑自己過往的行為,也是無法解脫的表現。現在他終於在人生價值與人生追求中尋求平衡,不會再陷入漫無目的的迷惘,或許我們應該欣慰。

如果柳智宇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給及時注意到其內心的空虛,或許他就不會長期遭受不被理解的痛苦。他的確得到了平常人無法擁有的成就,但也失去了常人的快樂。讓他追尋內心想法,才是最好的安排。

與其在日復一日的名譽中迷失,不如去真正地瞭解內心。

文/枕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