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騎兵相當於多少步兵?

我的嗚嗚嗚


中國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叫做"疇騎"是我國最早的騎兵。前307年,趙國邯鄲城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中國的騎兵正式誕生。

那麼,古代騎兵相當於多少步兵呢?這個對比首先要做假設。

假設一:戰役發生在山地環境

亞平寧和伯羅尼撒那種山地騎兵就無法發揮,所以古希臘諸城邦(馬其頓除外)和羅馬的騎兵質量都不怎麼樣。基本看荷馬史詩裡的城邦戰鬥,基本都是步兵突突突。

就如當年隋煬帝遠征高句麗,而整個遠征軍的具裝騎兵達到了10萬人的驚人數字,足以橫掃中原。可惜,高句麗地形為山地,隋煬帝遠征高句麗最終以失敗告終,並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假設二:戰鬥發生在類似中國古代的北方平原。

那麼,騎兵確實會成為步兵的剋星。

因為在古代,打仗不是一對一比武,不是電影裡的捉對廝殺,是集團對集團的對抗,中國古代戰爭最看重的就是隊型,輕騎兵運動能力強,重裝騎兵衝擊能力強,千軍萬馬衝過來,步兵很難擋住這雷霆之勢,騎兵最多在衝鋒的過程中有所損傷,一旦衝進來,那優勢就很大了,騎兵衝入步兵陣營,居高臨下如砍菜切瓜一般,那種心理上的壓力就足以使步兵方陣瞬間崩潰,隊型一亂,就沒有戰鬥力了,就想著怎麼逃跑了,然後兵敗如山倒,步兵要想贏騎兵就要想辦法不能讓騎兵衝進來,只要衝進來了,那基本完蛋了。所以蒙古騎兵能用那麼少的數量打下偌大版圖。

在一戰前,在有優秀指揮的前提下,騎兵一直是步兵的剋星,像一戰前毛子的哥薩克騎兵就橫掃歐陸,完勝拿破崙的步兵。 清末僧格林沁蒙古騎兵沒有打過八國聯軍,就是因為僧格林沁的指揮不當,還是用蒙古時期和滿清入關時的騎兵的戰術來對付列強。

所以戰術得當,在冷兵器時代甚至近代,騎兵在平原地區對步兵就是天敵,打不過就跑。所以相當於多少步兵,是沒辦法形容的,合理的指揮下,一萬騎兵可以征服一個國家。步兵在平原地區對付騎兵只能挖溝,立營寨,固守。



所以,騎兵和步兵沒有特定的換算規律,如果從培養成本來說。

一般認為,裝備1個騎兵相當於裝備10個以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職業步兵。


小養趣看歷史


古代騎兵相當於多少步兵?要看數量了,如果一名騎兵和步兵對戰,我相信他打不過4一5個甚至2一3個訓練有素的步兵,具體戰術用一人用護具(大盾牌)擋住騎兵攻擊,其餘人攻擊馬匹(馬蹄或馬身),騎兵墜馬,基本就死多活少了。

可如果騎兵上百,對上一千步兵,步兵幾乎沒有勝算,若騎兵上萬,步兵二三十萬都不是對手,如果有三五萬騎兵,在對方無騎兵且是野戰的情況下,打百萬步兵都沒有問題。

有沒有這麼誇張?看看實戰。

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趁項羽平定齊亂,糾集56萬人馬圍攻項羽都成彭城,順利拿下。項羽放下大軍,領3萬精銳騎兵快速回攻,不受城市的羈絆,直奔彭城。劉邦數十萬部隊在項羽的閃擊下完全潰敗,落水淹死的就有十多萬之眾。

北宋的滅亡也是一例,除了北宋自身懼戰之外,金幾乎全是騎兵也是重要原因。金十二萬軍隊,兵分兩路,真正滅宋的,不過六萬騎兵,北宋有百萬軍隊,集中勤王的部隊匯聚開封的也有30萬以上,可真的是打不過。

騎兵最大的優勢是機動性強,步兵在野戰中只能結陣防守,而騎兵可用弓箭遠程攻擊,大量殺傷步兵後,陣容鬆動,心生恐慌,這時騎兵再衝陣,幾乎就是屠殺。如果兵力懸殊,射不動步兵,騎兵也可以全身而退,幾無損失,步兵只能看著騎兵背影嘆息。這也是蒙古鐵騎能遠征萬里,橫掃歐亞的核心原因。高機動性,讓騎兵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對上數量極大的步兵,騎兵也可用襲擾戰不斷消耗步兵,最終把步兵拖垮。

步兵與騎兵抗衡,只得依陣、依城、依地貌。而中原農耕文明的發達地區,大部分還是平原地區,戰事也多為爭奪這些發達地區,窮山惡水就沒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必要了。在平原地區,正是騎兵發揮最大戰力之地,那是極強大的戰力了。只要有上萬的訓練有素的騎兵,幾乎是戰場上無敵的存在。這種情況直到遠程槍械出現,至裝甲武器成戰場主流,騎兵才徹底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淨月暖陽


騎兵是古代一種非常厲害的兵種,具有機動性強、衝擊力強、投送能力強的特點。

騎兵相當於古代的坦克,在平原上是無敵的存在。戰爭時,一名騎兵需要十名後勤人員,一名步兵需要四名後勤人員。一名騎兵的戰力相當於十幾名步兵,當然,也要看地形而定。

騎兵分為重騎兵和輕騎兵,重騎兵主要是衝鋒陷陣,輕騎兵主要負責騷擾與切斷敵人後勤。

騎兵適合在開闊地帶展開,如果遇到高山和峽谷,容易遭到埋伏。

古代一個國家能有三五萬鐵騎,幾乎可以稱霸一方了。

直到馬克沁機槍的出現,騎兵無敵的神話才被打破。

直到坦克的出現,騎兵機動性優勢也蕩然無存,逐漸退出戰爭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