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琪: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丁小琪: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方城古繒國博物館

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丁小琪 / 文

南陽城北有座古城叫方城,方城東邊有座古山叫房山,房山頂東部有座老廟叫子房廟,廟裡有幅古楹聯:

尊師重德成功一例推子房

知天懂地玄妙二處問諸葛

這一廟托起大漢兩大謀士。子房,就是張良,張良字子房。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謀士;諸葛,當然就是盡人皆知的蜀漢忠武侯諸葛亮。張良和諸葛亮相差三百多年,怎麼會在這小小的房山穿越相遇了呢?

丁小琪: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方城是個古老美麗而又神秘的地方,這裡是古繒國遺址,又是漢代張騫的封地,更是三國著名戰役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所在地。從方城出土的大量高規格的精美漢代畫像石來看,漢代的方城是個不尋常的地方。

丁小琪: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這裡山高林密,河流縱橫,遺蹟眾多。“在高山之巔,流傳著上古神獸的傳說;在沖積之地,迴盪著史前先民圍獵的吶喊;在大河之畔,迴響著子路問津的對答。”方城境內流佈著諸多神奇傳說,崖壁上鐫刻著無數巖畫天書,土地上封印著眾多史前文明。東南有大山屏立,西邊有大河奔流,北部有大澤氤氳,天設地造的一處人間妙景。

若論山高,當屬三賢山;若說傳奇,首推張子房。三賢山是道教祖師爺張三丰當年修行的地方;子房山乃西漢謀士張良遊息之所,房山因張良字子房而得名。據傳,張良在博浪沙刺殺偷襲秦始皇未果,在月朗星稀之夜逃亡到這裡暫時棲居。每當月亮升起時,房山之巔會想起悠揚的笛聲,吟吟嗚嗚,如泣如訴,嘀嘀嚦嚦,蕩氣迴腸。這笛聲飄到對面的黃石山,驚擾了正在潛心修行的祖師張三丰,夜夜如此,張三丰實在忍受不了這般打擾,只好起身取石向房山擲去。張良聽聞哐嗵哐嗵的破空巨響,向對方望去,亂石如梭飛扔過來,他一個機靈站起身,一手按著笛空,一手抓接石頭,頃刻間,房山之巔摞起一對堆奇石。經過一兩千年的日曬風化,就有了今天的房山奇觀。

丁小琪: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三百多年後,諸葛亮遊學訪賢來到三賢山,拜謁“子房廟”。他走後,老道士寫下了這幅對聯,傳承至今。

諸葛亮在方城一帶遊息訪賢,決不是空穴來風。清代出土的方城拐河《諸葛武侯躬耕歌》碑刻就是有力的證據,從碑文的內容來看,是從兩晉流傳下來的諸葛亮躬耕歌,被刻在了碑上。雖屬民間所為,也重要的佐證。

丁小琪: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方城拐河《諸葛武侯躬耕歌》碑文拓片

《諸葛武侯躬耕歌》碑文共30句150多字,生動地反映了出山前的諸葛亮在南陽方城一帶安閒遊息過著平民百姓自給自足的一段耕讀生活:

躬耕南畝樂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

力勤糞多做生活,麥也添多,谷也添多。

耕三餘一要斟酌,豐也不錯,兇也不錯。

浪蕩嫖風與賭博,家也消磨,產也消磨。

乞求鄰家借升合,張也推託,李也推託。

赤手空回淚如梭,妻也不樂,子也不樂。

一家飢寒可奈何,凍也忍著,餓也忍著。

親朋看見無人作,你也改過,我也改過。

霑體塗足甚快樂,吃也在我,穿也在我。

不向旁人借升合,哪怕他張推託,李推託。

清人汪介人《中州雜俎》中對諸葛亮遊息南陽方城一帶也有詳細的記載:“諸葛亮本琅琊人,徙於順之陽之石峽口,結廬而隱,尋徙入南陽之臥龍崗。今裕州石峽口有小茅庵,唐時石記猶存。又嘗寓居於新野之野白崗,莊宅基址今為玉皇廟,古井尚在。南陽臥龍崗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戶張某佃種,亦先賢之遺蹟也。又唐縣有諸葛莊,武侯之遠田也,曾犁出古碑,在縣西桐寨鋪,去南陽市六十里。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582年)斷石幢雲: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有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從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主國隋時物,則去三國未遠,當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中州雜俎》雖算不上官方正史,但民間傳說、古老的童謠民歌和史學紀實之作都有一定的史學參考價值。這史料,從一個側面說明,諸葛亮當年在方城一帶曾遊息寓居過。

諸葛亮生活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父母去世早,相依為命的叔叔諸葛玄不久也去世了,他和弟弟諸葛均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有過很多遊息寓居地,也實屬正常。

丁小琪: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丁小琪:諸葛亮房山拜張良


方城拐河《諸葛武侯躬耕歌》碑文原石原拓

丁小琪 2020年1月31日於南陽臥龍崗下

參考資料:

新浪網:南陽聲速焦點《方城縣楊樓鎮:美麗小鎮的前世今生》

方城拐河《諸葛武侯躬耕歌》碑文

汪介人《中州雜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