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合作社典型案例剖析(長垣縣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


全國合作社典型案例剖析(長垣縣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

一、合作社概況

因為長垣縣民營企業多且多數農民種植糧食作物,形成了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務工的獨特農村經濟模式。種植結構比較單一,種植水平普遍落後。為了適應當地農業發展的特點,更好地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合作社積極引導農民種植特色農產品。合作社發起人吳清泉經過全面考察,最終確定以種植富硒小麥為主、經濟作物為輔的種植結構。在村民逐步接受後,為了響應政府號召並且結合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歷史契機,於2009年3月在樊相鎮秦莊村正式掛牌成立了長垣縣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

當時人社成員5戶,註冊資金85萬元,法人代表吳清泉。目前,合作社富硒小麥種植面積達2200多畝,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300多畝,2016年經營服務總收人達800多萬元,總利潤200多萬元。

長垣縣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以合作共贏為宗旨,以採購、銷售、信息交流、技術合作為服務基礎,實行規範化辦社、科學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從而增強了各種植戶的抗風險能力,提高了種植水平,促進了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使廣大社員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二、主要做法

(一)發揮大戶示範帶動,提高社員種植積極性

選好領頭人是辦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關鍵因素。專業合作社的領頭人必須是合作社成員中的頂尖人物,是生產經營大戶,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凝聚力和管理能力,同時還要具備為社員辦事的熱心腸。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領頭人吳清泉就是-個很好的實例。 吳清泉示範作用主要 體現在兩方面: -是不斷擴大自己種植規模的同時,實行標準化種植。自合作社成立以來,他將自己種植規模從30畝擴大到目前的200多畝,種植了100 畝富硒小麥、100 畝馬鈴薯,全部按照標準化種植,經濟效益明顯。二是在種植技術、種植品種、化肥使用零方面起到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合作社提供的任何技術、品種、化肥在使用時,首先自己試用,然後推廣,從而使社員可免除疑慮,放心使用。

(二)迎合市場需求,研發富硒農產品

合作社用現代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普通小麥種植管技術,培育出適宜當地種植的富硒小麥。硒元素被科學界稱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可增強身體防癌抗癌能力。為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富硒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合作社不斷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繼續開發新的特色農產品,如富硒玉米、富硒水稻、富硒蔬菜、富硒葡萄等,正在籌備成立富硒農產品產業協會。

除此之外,合作社還與史丹利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正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對社員進行不定期的技術培訓,使社員掌握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引導社員互助,實現資源共享

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之間必須加強交流、互幫互助。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社員互相交流、資源共享,主要體現在技術交流和信息交流。合作社定期召開社員現場交流會,邀請技術專家和有較好種植經驗的科技帶頭人現場講課,使社員在和技術專家、科技帶頭人面對面交流中學到知識,促進了學習的實效性。如果說技術交流是定期的,那麼信息交流就是日常的。當每位社員得到種植技術、化肥使用、銷售市場等方面信息,就會在第一時間交到理事長處,理事長負責收集管理各類信息,社員可隨時查閱。

(四)發揮互助功能,保障健康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顧名思義,是農民合作起來尋求共同發展的一種組織。 其重點在於互幫互助、互相聯合、發展共同的產業。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了合作社互助功能,主要體現在經濟互助,信用互助、技術互助三方面。要發展規模化種植,完全依靠社員自行解決資金問題難度很大。

基於這種情況,社員之間開展小額資金內部流通,互幫互助。在社員有較大額的資金缺口時,合作社出面向金融部門以互相擔保形式貸款。同時,種植戶都有定的種植公驗,在實踐中摸索到些“土方法”,這就使合作社內部有了部分“土專費會當種植過程中出現一些小技 術問題時,“土專家”就成了及時雨,幫助解決緊急問題。

為了進一步解決農民的資金難題,合作社聯合50戶社員於2009年12月成立了資金管理組和互助資金監督組,並制定了嚴格的資金使用、管理制度。

《長垣縣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資金使用與管理制度》

(1)社員入股股金不計息。入股社員因特殊原因確需退股的,寫出書面申請,經資金管理組審批後退還本金。

(2)嚴格貴金投放範圍。互助資金只限用於社員運用高科技技術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項目。

(3)實行借款戶抵押和聯戶擔保。採取借款戶拖拉機、馬車、摩托車等實物抵押並聯戶擔保形式。借款戶提出申請的同時,也應出具實物抵押的證明,借款期間實物仍由借款戶使用,不得出售。資金管理組應子抵押物實際價值的80%予以借款,同事需要由一定經濟實力的2戶以上入股社員聯合擔保。已為他人擔保的社員擔保期內不得借款或另行擔保。若不按期還款,通過法律程序拍賣其抵押物並抵扣擔保人股金。

(4)借款額度和期限。每戶一次借款原則上為其入股資金的5倍,最高不得超過20000元。借款餘額不低於互助資金的10%,借款期限一般為3~6個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一年。

(5) 資金使用費按月息千分之七收取。

(6)借款戶數同期內不得超過入股總戶數的49%,按時歸還的農戶,按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後可連續借款,3年內在股東範圍內週轉3次,覆蓋到每個入股社員,資金管理組成員不得同時借款。

(7)資金使用費和銀行存款利息的分配。按當年實際收取的使用費和銀行利息收入中分別提取20%,作為“風險統籌金”上交鎮財政專戶管理,提取40%用於資金管理組工作經費。資金管理組和監督組成員一律義務,沒有務工補助,剩餘40%轉入互助資金本金,擴大資金規模。

(8) 嚴格借還程序。按照“戶主申請- 擔保人簽名一 資金管理組審批一公示簽訂合同一 發放貸款 一回收貸款”的程序辦理。

(9)及時公示。在合作社公示欄內, 將借款人的姓名、借款金額、用途、還款措施等內容及時公示接受全體入股社員的監督。

(10)資金管理組嚴格按照審批程序辦理借還手續,每月10日召開例會,進行總結研討,第一時間發現並解決存在的問題。

(五)堅持“四統一”,提高種植效益

合作社通過統一技術培訓、 統測土施肥、 統回收、統銷售等措施,不但提高了經濟效益,而且降低了種植風險。由於統銷售, 產品價格可適當提高、同時,由於統一測土施肥,在化肥方面又降低了一定的成本, 提高了化規的利用本,每由每年可降低成本100多元統培訓,合作社按實際需要參辦技術培制班,做到早準備、早防治,在2017年就舉辦了培訓班4次,在回收,在收購方面進行統一運作,解決了社員的後顧之憂。

三、經營成效

合作杜規模不斷擴大.伴隨合作社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2010 年新加人成員60戶,201年又增加了48戶。現在全縣各鄉鎮富硒小麥種植面積達到200多畝,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300多畝,發展社員209戶,2016年年底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了800多萬元,總利潤達到了200多萬元。從合作社成立之初的種植面積200多畝發展到目前的3000多畝,社員人數由成立時5人發展到206人。在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基礎上,社員在種植規模、種植效益、種植技術上均有了明顯提高。合作社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種植富硒小麥每畝收人可提高300多元,種植蔬菜每畝可提高收人3000多元;同時由於集中採購,在農資等方面又降低了一定的成本,每畝每年可降低成本100多元。合作社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種植管理更加規範、更加科學。合作社於

2010年5月組織全國約有上千人在全縣召開高新技術推廣會和特色農產品示範園觀摩會,涉及洋香瓜、葡萄、珍珠西紅柿、洋蔥、小麥等9個品種。在中國星火農業服務網專家團的培訓下,掌握了一門獨特的高效生產技術,可使糧食增產10%~ 30%,使經濟作物增產20%~ 40%,據不完全統計,長垣縣種植小麥面積達80餘萬畝。此技術可使全縣小麥增產1億斤,節約投資成本700多萬元,加上附加值可達2億元。

四、啟示

合作社充分發揮導地資源比較優勢,因地制官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富硒小麥”和“無公害蔬菜”。富硒小麥中的硒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硒被稱為“抗癌之王”,人體有40多種疾疾病跟缺硒有關, 中國有由於現在人們對健康特別重視,無公害疏菜不僅銷路好而且售價高,發展無,無公害富富硒蔬菜,殘留、無公害蔬菜前景廣闊。

要繼續做大做強特色高效農業, 以正大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一是規模化、 集約化種植,適當調整特色農產品的種植結構。要想發展就必須有規模,改零散種植為規模種植,把種植富硒小麥的農戶集中到一塊,把種植富硒蔬菜的農戶集中到一塊,實現種植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繼續豐富產品種類,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在推廣種植富硒小麥的同時,加大無公害富硒蔬菜種植面積。

二是完善土地人股機制,設法在增加農民收入與擴大合作社規模之間實現平衡。對於一部分農戶不願意種地,認為不如外出打工的,可以把土地人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管理, 保證最低年收入,並且參加年底分紅。合作社對人股土地進行獨立的財務管理,由入股社員選舉成立財務監督小組來監督人股土地的財務,確保財務狀況完全透明化,年底合作社從淨利潤中拿出10%~20%分紅給人股社員,再拿出純利潤的10%~20%用於村內的公益事業。

三是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對於既不願種地又不願人股的農戶可以把土地出租給合作社,由合作社進行管理,並向農戶如期繳納租金。對於不願出租也不願人股的農戶可以加人到合作社,種植富硒小麥、富硒蔬菜等,由合作社統-技術,統一管理,統一回收, 以高於市場價10%~20%進行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