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糧食安全:為什麼夏糧收儲大幅下降?

關注糧食安全:為什麼夏糧收儲大幅下降?

在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我國夏糧產量達到了1.43億噸,同比2019年增長120.8萬噸,增長了0.9%。

這也意味著在疫情、洪澇災害等頻發的情況下,我國夏糧產量仍然創造了歷史的記錄。

但8月5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公佈了另外一則消息,卻在市場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這則消息顯示我國主產區小麥,也就是夏糧收購數量是4285.7萬噸,同比去年減少了938萬噸,減少的比例將近20%。

一時間,市場上就傳出了以下幾種聲音。

一是認為數據可能有水分,認為夏糧收購減少這麼多,可能意味著糧食產量實際也大幅下降了。

二是基於當前國際國內的媒體報道。尤其疫情發生之後,像柬埔寨、泰國、越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家,都紛紛加強了對糧食出口的管制。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對全球的糧食安全發出了警告。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國內媒體也開始一再發出“誰來養活中國人?中國的糧食安全嗎?”類似聲音。

關注糧食安全:為什麼夏糧收儲大幅下降?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截止到8月5號的夏糧收儲會比去年同期有這麼大的降幅呢?

這一節我們先告訴朋友們,中國的糧食儲備制度,您可能聽完之後就會恍然大悟。

簡單說中國的糧食儲備應該分成三個層面:一是國家層面,以中儲糧為代表的國家層面的糧食收儲計劃或者叫國家糧食儲備;

二是市場流通層面,主要是加工製造環節的糧食儲備。

三是農民生產環節。農民在賣糧的時候,會觀察價格的變化,以此決定自己是留著糧食還是把糧食賣了。這就形成了農民糧倉的糧食儲備。

我國糧食儲備的這個邏輯和石油儲備是類似的。

那國家層面的糧食儲備或者叫國儲體系會在什麼情況下啟動收儲呢?

實際上,國家糧食儲備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最低保護價格以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當市場上的糧食價格低於最低價格時,國家就會啟動無限量的糧食收購的承諾。按照最低價格,只要你賣,國家就照單全收。

當市場上價格高於最低價格時,農民們就不願意再把糧食賣給國儲糧了,而願意賣給市場上流通環節的經紀公司,或者說加工製造企業。

所以國家層面的糧食儲備,儲備的糧食數量變化,很重要的與市場價格是相關的。

關注糧食安全:為什麼夏糧收儲大幅下降?

根據道哥手頭拿到的數據,今年最低等次的小麥的最低價格是1.12元/斤,市場的最低價格是1.15元/斤。

很明顯,今年的糧食儲備的收儲數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將近20%的背後原因,是市場上的價格高了,農民不願意賣給中儲糧,而願意賣給流通環節。

另外在糧食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不論是流通環節,還是農民的生產環節,都對糧食價格繼續上漲持有觀望和期待。

所以大家都願意增加自己的糧食儲備,生產環節農民惜售,流通環節這些流通企業願意深挖洞廣積糧。

所以國家的收儲數量雖然明顯下降了,您也不必因此煩惱。

·end·

本文為道哥道金融(許玉道)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