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从2万元起家到成为准首富

刘强东长了一张朴实的脸,扔在人堆里辨识度很差。但只要一开口,即使说一口宿迁味极重的普通话,说话时的自信也会把他和一般人区隔开来。

他有理由自信。1996年才毕业的刘强东,1998年在中关村创办了京东公司,代销光磁产品。2004年,他放弃实体店面,开始在网上卖IT产品。此后销售数字像滚雪球一样扩大,2010年销售额已突破百亿。最近一则关于京东即将启动规模50亿美元IPO的新闻,更是将他变成未来的“中国首富”候选人。

1974年生于江苏宿迁的刘强东来自江苏最穷的地方,小时候家里穷到一连数年每天的三餐只有红薯和玉米。

童年的贫穷给刘强东打上了很多烙印。他的普通话不好,总是穿着朴实,看上去更像一个民营企业家,而不是站在潮头的互联网人。他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因为看到周围朋友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得癌症去世,曾表示自己最想从事的副业是做食品。因为自己的经历,他喜欢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他对很多事情,有一种农民式的固执和坚持。

刘强东:从2万元起家到成为准首富

从1996年走出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刘强东用了近20年,打造出了一个中国最大的自营B2C电商。当然,京东的许多重要时刻,都巧合地跟刘强东的恋情相关。

第一专业不仅找不到好工作,更找不到女朋友;

大一下学期,室友看上了外语系的漂亮女生。一天,他回来后坐在床上抽闷烟,原来当女孩发现他的专业是社会学,就决定不跟他交往了。因为社会学系太难找工作了。我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心想,找不到工作没关系,找不到女朋友却很可怕!所以,一定要学第二专业。什么专业能吸引她们呢?那个年代,最高深莫测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我们学校还没有这个专业。于是我自己买书,自学编程。

来北京上学,因为家里穷,我只带了500元。我对自己说:希望大学4年不再向家里要钱。所以,大一上学期我就做家教,大一下学期抄写邀请函。我会对着地方黄页,挨个儿写邀请函,写一封能赚6分钱。

抄了一年多信封,我的同班同学出书发了财,在他的感召下,我开始推销书,每天骑着自行车,载着一二十本样书,拿着书单跑写字楼。大三时,我开始写程序。那时写程序非常赚钱,利用晚上时间一个月内编写一套程序能赚5万元。到了大三下学期,我花了2.6万多元买了部大哥大。

创业失败,连一个碗都没带走;

到了大四,我想创业。正好学校附近我常光顾的一家很好的餐厅要转让,我觉得机会来了,就把我赚的24万元钱取出来,盘下了这个店面。

餐厅经营了半年,我一面在外面赚钱,一面不断地往餐厅投钱。后来,我都要向家里借钱了。我着急了,一查账,发现亏得一塌糊涂。原来,收银员和大厨谈恋爱,收钱出菜就无法核对了。买菜的小伙子不断涨进货价格,豆芽从8角涨到2元,牛肉从8元涨到17元……没办法,只能关门。当时,我已经没钱了,就向亲戚借了十几万元。我还清了餐厅欠下的账,给每位员工发了两份工资。走的时候,我连一个碗都没有带走。

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京东公司,定位为传统渠道商,自己担任总经理。公司早期代理销售光磁产品,并在短短两年内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光磁产品代理商。

刘强东:从2万元起家到成为准首富

后来刘强东反思第一次创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好的监督系统和管理机制。这在后来似乎也影响了他对管理层的态度,乃至京东的用人机制。

2007年严晓青加入时,京东还没有VP层级,只有六七个总监,分别负责不同的模块。半年多之后,严晓青升职成为第一个副总裁,先后负责过京东最初的后台运营、客户服务、售后、物流。

徐新也帮刘强东招了一些人。2006年时,京东连个会计都没有,是徐新帮助找的。刘强东提了一个要求,工资不能比老员工高。当时京东最老的员工就是刘强东自己,月工资1万块。结果徐新看了一圈,找来的人工资2万,她跟刘强东说“不能再降低标准”。刘强东用了一段时间发现挺好用的,这样陆续招了很多中层。

2010年到2013年之间是京东大量引入高管的阶段,京东从几千人一下子充实到了几万人。刘强东把这个过程称为公司组织结构的质变。他坦言,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自己的核心高管,所以不得不从外面请。这中间经历了一个磨合的过程。“大部分我们都留了下来,真正被淘汰的还是很小的比例,不到5%。”

除了能力,刘强东看重的是价值观。2012年,京东专门在江苏成立了京东大学,京东老员工严晓青被派到这里做培训教学,传承企业文化。“公司大了,各人的诉求可以多样,但价值观层面大家是可以统一的。”用户体验这件事上,怎样保证每一个员工都不会糊弄用户?刘强东的回答还是“价值观”。

京东每年会面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管理培训生”招聘,由刘强东亲自调教。他提出的要求是,主要选择那些“真正能够一辈子吃苦的人”。京东对管培生候选人要做家庭背景调查,更青睐父母是普通工人或农民的。“那种家境很好、三五年不工作都高枕无忧的,我们不敢要。”

在最初有了大量中层之后,刘强东还是像上了发条一样,基本上可以连续三个月都不休息。徐新提醒他,不能这样干,太疲劳了。那时的刘强东开始尝试放权。之后O级别的人逐渐到位,他就越发放手。

刘强东每过三五年都会到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对此徐新这样评价:他知道自己缺什么,也很愿意学习。在中欧,刘强东学会了很多系统的管理方面的东西;到了美国以后他真正学会了团队建设和放权。

京东过去很多战略方向都是从业务层面找到的机会,比如品类、配送等,但是它今后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战略布局。另外,也许京东很快会成为超过10万人的庞大公司,要驱动它,管理方面也有一定压力。

“我应该跳出去,跟不同领域的人去交流、沟通。”刘强东说。今年下半年,他打算到五道口金融学院去念个博士。


刘强东:从2万元起家到成为准首富

京东的帝国梦;

上市只是个新的开始。

前有阿里,后有苏宁、国美,大局未定。外界对京东自身也有很多质疑:如何平衡自营和POP平台?一旦强调开放,第三方商品品质如何管控?物流重资产投入的同时要怎样降低运营成本?这些问题意味着京东要对中国零售行业价值链做整合,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在京东的发展过程中,资金链断裂的传言一直如影随形。在京东上市前也有这样的猜测,认为如果2014年京东不融资,靠自身改善盈利,时间不够,因此融资的情况决定生死。徐新说:“这样的话每年都要被传几次。开始时还很介意,后来就懒得回应了。”

2004年,刘强东30岁,2014年刘强东40岁。他要打造新的帝国,挤进千亿美金俱乐部。

京东上市准备敲钟的时候,徐新问刘强东什么感受。他说:“什么时候京东成为最赚钱的企业,我就开心了。

从创业到上市,京东起起落落,困难重重。最难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京东真的要倒闭了。那时,京东正好是创业十年,有的兄弟从大专一毕业就跟了我,相信我才留下来。但是,如果企业倒了,那些跟了我十年的人走的时候就会一无所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长了很多白头发。小说里有一夜愁白头发的情节,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恐惧感,还有对兄弟们的愧疚、羞愧。这样的痛苦无法言喻。

2001年,打算复制国美、苏宁的商业模式经营IT连锁店。到2003年,京东商城的IT连锁店已经发展到十多家,但最后由于“非典”的到来而被迫歇业。之后通过一年的时间开始尝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经营产品。

2004年1月开始,刘强东带领公司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正式创办了“京东多媒体网”,继而发展为京东商城。2005年,刘强东最终下定决心关闭零售店面,转型为一家专业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正是这个决定成就了如今的京东商城。

自2004年年初正式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以来,刘强东带领着京东一直保持高速成长,连续七年增长率均超过200%。京东商城已拥有遍及全国超过6000万注册用户,近万家供应商,在线销售家电、数码通讯、电脑、家居百货、服装服饰、母婴、图书、食品等12大类数万个品牌百万种优质商品。

2010年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额超过人民币百亿的网络零售企业。

刘强东曾多次在电子商务领域掀起价格战。2010年和2011年两次京东、当当价格战。2012年又掀起包括苏宁、国美等在内多家电商平台参与的电商价格战。

京东在2014年实现了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同比增速107%,是行业平均增速的两倍以上。

作为中国炙手可热的电商业代表,刘强东在发表其对互联网未来及商业本质的洞见时表示,京东2015年的战略重点将是继续深耕电子商务核心业务,同时迅速扩大互联网金融业务,打造智能产业生态,布局O2O领域。另外在市场拓展方面,农村电商、校园电商、跨境电商成为新的突破点。

事实上,京东集团从2004年正式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就成为“互联网+”的第一批成功实践者和典型代表。“京东模式”成功地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消费体验,创造了供应链新价值,并迅速推动了传统零售业态的变迁和升级。

京东的“互联网+”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早在2014年年初,京东即推出了JD+计划,旨在打造开放的智能产业生态链,一年多以来已推动一批创业企业和传统硬件制造企业驶入智能领域的快车道;新上线的“拍到家”应用是刘强东进入2015年的二次创业,“拍到家”与超市、商场、鲜花店等实体店合作,通过技术和系统的打通,向周边消费者提供两小时生鲜、水果、鲜花等商品的配送服务。

先看马云,可谓早已功成名就,很有格局感的他创办湖畔大学更多是自己和好友之间的“情趣”,一起来培养新一代的创业者如何更好地走向企业家,从中如何避免错误。其好友导师队伍中包括史玉柱、冯仑、柳传志、郭广昌、沈同军等知名企业家。学员也是重点筛选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创业者,不限于是否与阿里业务有关联。可以说,马云与创业者的关系基本停留在教与学的层面上。

炒不尽的红尘艳遇

如今再提刘强东,“奶茶妹妹”再也脱不了干系。这段让人莫名其妙,不知道到底该不该信以为真的感情,或多或少都沾染上了营销的色彩。

刘强东与奶茶妹妹的故事,从公开恋情、哥大求学、与腾讯合作,再到高价分手、牵手回家过年,近两年屡试不爽,为其京东上市增添更多话题。

刘强东,40岁,今年5月他一手创立的京东商城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他以71亿美元的净资产攀升至《201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十位,与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雷军一起跻身前十。排在第一位的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被认为是京东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

近11年间,京东体量增长了1万倍,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平台,上市当天市值近300亿美元。在这些成绩背后,是从2004年1月开始,京东走过的一条备受质疑的路。其中最受外界争议的是京东“烧钱”的商业模式:依靠大规模融资,花巨资自建物流、大力扩张品类、大打“价格战”。刘强东强势主导,坚持不盈利情况下的高速增长。

从独狼到“中国合伙人”

老刘这个人你还不知道吗?京东就是他的命。肯定是他觉得没问题才出去的。”京东上市前夕,刘强东跑去美国念书。每次刘强东放下公司去沙漠越野或者出去念书,都会有其他投资人给徐新打电话询问,徐新总会这样反问回去。

2014年5月22号,京东完成上市。刘强东后来这样讲京东的上市之旅:“在整个上市过程中,我只做了1%的事,99%的事情都是CFO和其他的同事在做。”

阿里巴巴有创始十八罗汉,腾讯有四大金刚,京东却是个异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刘强东一个人主导,没有与他同样重量级的合伙人。

“一个人创业,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他最初就是在中关村卖电脑配件,一般的大学生都不肯干。”徐新说。刘强东的父母一开始也并不支持儿子创业。做了一段时间有了成绩之后,刘强东才告诉他们。

“这也与行业属性相关,网上零售讲究效率、执行力,需要一个强势的、有前瞻性的老板主导。”徐新觉得一股独大挺好,再加几个小股东,给员工些期权,这是最稳定、最容易打胜仗的模式。

从一人独担到抽身而出,刘强东走了一条自我进化的路。

正是不断地边界突破,才形成了“物流+互联网金融+全品类电商”的京东商城。每一次成败都是一次生死突围,尽管刘强东从未想过,这些战争失败了会如何。

刘强东经历的是一个大时代。在大时代,任何一个世俗意义的成功者,比如商人,比如政治家,都是紧随时代主流的人。雷军说“要做那只风口上的猪”,刘强东是时代洪流里紧随主流的人,他很好地把握了两个东西,一是中国从泛政治到泛商业的浪潮,比如刘强东坚持创业;二是互联网,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三是电子商务,与美国相比,中国电子商务属于大器晚成,70后的刘强东赶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