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程序化交易遇上T+0:股市交易的智能化进程将如何发展


当程序化交易遇上T+0:股市交易的智能化进程将如何发展

这几天,关于股市T+0的讨论有点火热,其实T+0本身没有什么复杂的,我想说的是,目前金融领域的电子化发展迅速,交易方式创新快,以程序化交易为代表的智能化交易量越来越大。程序化交易是对统计的智能化运用,当T+0与程序化交易并存,将提高程序化交易的运算量和样本量,对股市未来的交易模式势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交易频率的放大实际就是交易量的放大,而用户数和用量的迅速增长对电子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2020年虽然全球经济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以在线为主要交易方式的行业,包括在线教育、游戏、在线医疗、语音视频等等,业绩不减反增。而股票等的交易,在比较紧张的2月期间,开户数量都在增长,这是明显的例子。

一、T+0是国际成熟资本市场通行交易方式,为什么历史上会取消,那现在条件是不是已经成熟,有利于机构还是散户

T+0交易,简单说就是当日买当日就能卖,现在的A股是T+1,也就是当日买次日才能卖。将T+1改为T+0,通俗讲就是从现在的"次日卖"变为"当日卖"。目前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基本上都是T+0交易。

1995年之前,A股实行的就是T+0的交易制度,但由于股票数量少,散户数量又太多,炒作过于汹涌,导致市场波动太大,为"保证股票市场的稳定,防止过度投机",就取消了T+0,采取T+1。

A股国际化和提高活跃度,T+0是早晚的事。毕竟现在A股盘子大了,百万亿级市值,4000多只股票,不是那么容易炒作的。而且,A股对外通道越来越开放,MSCI指数等将A股纳入的比例越来越高,A股已日益国际化。但是现在A股是T+1,但股指期货是T+0;正股是T+1,可转债是T+0;陆股通是T+1,港股通是T+0。因此,客观上要求实行国际通行的交规则。

目前条件下,T+0实际上是利好散户的。很多人会觉得机构资金实力足,当日内想做高就做高,想做低就做低,当然应该是利好机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T+0会促使散户投资走向长线化和向蓝筹集中,因为踩中仙股的机会太渺茫了。当然你要是非要去抢单日投机,就象2005年的权证工具一样,也没办法。当大量的中小投资者集中于蓝筹和长线化时,机构的日子就只能互杀了,对机构并不是利好,何况现在的机构数量和资金规模远远不是20多年前的规模,A股现在的市值已是百万亿级,所以机构整体并不希望看到T+0。

很多人建议先大盘股大市值股中先实行T+0,例如上证50指标股,理由是没有人能操纵它们的股价,毕竟市值和流通盘太过于庞大,可以克服交易规则的弊端。

当程序化交易遇上T+0:股市交易的智能化进程将如何发展

二、什么是程序化交易,目前程序化交易的量有多大,程序化交易是如何运作的

程序化交易也就是量化交易,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者不用亲自下单买卖,由预先开发的计算机程序来进行,使人很容易想到过去与国际象棋大师对弈的超级计算机。下单的计算机程序使用的条件策略,也叫量化交易策略,由交易专家和程序员把量化交易策略进行计算机编程,使用时进行自动或半自动下单交易。

根据NYSE网站统计,近年来纽交所程序化系统交易量所占比例基本维持在30%左右。在期货市场的应用多于股票市场。系统类型很多,大致分价值发现型、趋势追逐型、高频交易型、低延迟套利型等。说起来复杂,理解上可以理解为不同交易员的选股方法和交易风格。

真正的量化交易一般是一个团队,金融类的人做交易的专门总结经验,提出预测和要求;数学和计算机类的人进行统计分析和编写程序策略;还有一类人专门进行在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上进行模拟交易,复盘后反馈数据进行策略优化,同时也进行风控工作。这些完成后,还得有人进行资金分配和统筹调拨,发放给交易员进行交易。国内做量化交易的人一般自称宽客(quant trader)。

量化交易策略并不是一直有效的,长的可以持续一两年,短的也可能就一两周甚至几个交易日,需要不断对交易策略进行调整。因此,一般来说量化团队的日常工作一方面需要不断观察维护现有策略,调节参数不断地拟合行情;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新策略。最大的挑战是,量化交易者明知道某一个策略有一天会失效,但是永远不知道是哪一天。

三、程序化交易的缺陷是什么,自动进行的高频操作会不会出错,出错的原因与量化策略本身有没有关系

说这个问题前,先举一个前些日子的乌龙指的例子,业内一般专业称为"胖手指"。3月16日英国股市开盘一小时后,英联食品(ABF:LN)股价由1559.5便士瞬间暴跌100%到0.01便士,被伦交所暂停交易。按照伦交所的规则,如果一家公司的涨幅或跌幅太大,便会触发熔断机制,并暂停交易。在交易恢复后,股价又迅速回到了之前的水平。前后对比,市值差额1080亿人民币。

分析师们推测,可能是因为交易员错按了按键,程序化交易出现了错误。无独有偶,2013年8月16日的光大证券,几年前的民生银行也出现过类似的例子。

当程序化交易遇上T+0:股市交易的智能化进程将如何发展

量化的数学方法面对股票交易日,是有天然缺陷的:一是有些关键信息并不容易量化,比如新闻性信息、政策性信息和基本面信息,跨市场和长期有效的信息量化是很难的;二是策略都是建立在对历史统计的基础上,在预测未来时明显有效性不足;三是频繁交易的量很大,也就是说样本量足够大,这种条件下是克服不了盈亏平各1/3的理论概率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鉴于这些原因,通常各个量化团队会进行各种不断的调整和修正,同时也衍生出一些咨询业务及算法服务,并成为一个产业,也是很多券商和投行的重要业务之一。

四、T+0规则下,程序化交易变化量有多大,交易活跃性会有何种方式的提升,会不会推动人工智能系列产业的发展

目前欧美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都是T+0交易,也都存在程序化交易方式,逻辑上讲,两种规则已经共存并在实际运行。交易的快速化实际上不会对规则产生太大影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是否有一天我们的手机APP和电脑交易软件具有定制化交易策略了,可以实现不看盘自动化交易。实际上,现在很多交易软件的异动提醒和公告提醒功能就是程序的一部分,向前演变一步,关联上自动下单也就是举手之劳,差别就在于是亏损还是获利。

程序化交易的交易量不断放大的前提一定是总市值不断增长,另外就是可以交易的空间充足。T+1使得大量日内交易策略不能得以实施,高频交易无从谈起。T+0肯定比T+1会成几何倍率的放大交易频率,24小时交易的品种更是放大得更多,必然带来交易的活跃性。想知道这个放大效果,我们可以回顾2005年,为配合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推出了T+0交易的权证工具,那时最火、交易频率最高的恰恰就是权证,当然后来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举个例子,实行T+0的沪深300股指期货设立后,大量的程序化套利策略纷纷出炉,并创造出了惊人的交易量,交易量已经和标普指数期货在同一水平。

当有充足的交易量和交易次数保证时,程序化交易及周边软硬件产业会不会产生质的改变呢?要知道电商成为主要消费渠道也不过几年时间,其规模的迅速增长带来的外围产业收益也是惊人的。要知道,我国是世界上电子化新经济形式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消费和物流领域,金融领域的程序化交易实际上也是新的经济形式,当样本量和运算量急剧放大,势必推动产业的发展。

这个产业规模是很大的,以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比较久的TradeStation平台为例,仅服务费每个用户每月就需要数千元。另外,国内券商对执行算法的服务很少,券商并没有提供规模化的算法附加服务,这也是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毕竟A股只有30年的历史,相比欧美成熟市场交易形式较少,交易频次也较低,而且国际市场上有大量的流动性存在于交易所外,比如大大小小的暗池、ECN等,目前NYSE股票只有25%左右的交易量是通过NYSE执行的。

我觉得我们可以畅想这个产业崛起的那一天。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清醒,机器永远取代不了人。就象你可以借助电商平台是交易便捷化,但商品选择和比对还得靠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