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問的女性該如何稱呼?從歷史上看男稱女用的尷尬

有一個問題要提出來,這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但卻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不容易被覺察的問題。那就是對於在學術上有造詣,或者是在學術領域裡德高望重的女性應該如何稱呼?

有人可能會這樣說,這個問題簡單,對這類有學問的女性可以尊稱之為"先生"。比如對待冰心,可以稱為"冰心先生";對待楊絳,可以稱為"楊絳先生",而且多少年來其實就是這樣做的。稱呼者覺著沒有什麼不妥,被稱呼者亦沒有什麼異議。


有學問的女性該如何稱呼?從歷史上看男稱女用的尷尬

有學問的女性被稱為先生,這實在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從歷史上看,對於有學問的女性根本就沒有形成過一種固定稱呼,所以只得把女性稱作"先生",男稱女用。這麼多年下來,一方面看似自然,已然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男稱女用,似乎又是對於女性的一種抬高。

因為一般的女性,似乎還配不上接受這種稱呼。這種看似自然的男稱女用,對於女性來說,蘊藏其中的是一段深深的歷史悲哀。

我們不妨走進歷史深處,看看那些有學問的女性,歷史都給予她們一個怎樣的稱呼。

要說古代有學問的女性,西漢的班昭應該算是首屈一指的。

班昭其父為班彪;其長兄為班固,《漢書》為其所作;其次兄為班超,曾出使西域,父兄三人皆有大名於當世。班昭以博學高才名世。班昭的學問大不大,僅從一個方面就能看出來。班固著《漢書》未成就去世了,當時的漢和帝詔班昭入朝,因得以遍覽東觀藏書,最後接力完成其兄未競之大業。


有學問的女性該如何稱呼?從歷史上看男稱女用的尷尬

由此可以想見,班昭的學問絕不會亞於當時的男性碩儒。包括後世聲名赫赫的大儒馬融,都是出自班昭門下。馬融之兄亦曾從學於班昭。班昭以其學問之廣博,曾受詔入宮為女師,皇后及諸貴人皆師事之。

那麼該怎麼稱呼班昭呢?當時的朝廷賜其號為"大家"。"班大家"就是班昭的一個官稱,但更多的是把班昭稱為"曹大家"。原因在於班昭嫁給曹世叔為妻,因稱"曹大家"。班昭還有一個名稱,民間一般稱其為"班大姑"或"曹大姑",比如《牡丹亭》就稱其為"班大姑",這亦是對班昭有學問的一種尊稱。但不管"大家"也好,"大姑"也好,均為屬於班昭自己的專有稱呼,似不再見後人使用。

說來也是湊巧,與班昭同時代的和熹鄧皇后,也是一位志在典籍的皇后。這位班昭的"頂頭"上司,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對女紅居家之事不感興趣。她的這些做法,顯然有"反潮流"的傾向,因被家人稱為"諸生"。"大家"或是"諸生"的名號,這都是一種男稱女用。因為女性在學問上擅長或是對於典籍感興趣,這都是一種極為個別的現象。


有學問的女性該如何稱呼?從歷史上看男稱女用的尷尬


晉時的前秦符堅一度大力興學,廣置博士經師,"五經"中唯《周官》(後世稱之為《周禮》)失傳,找不到合適的人講授。後博士們反映,太常韋逞之母宋氏,身負家傳《周官》音義之學。

當時宋氏年已八旬,朝廷詔令在其家設置講堂,讓一百二十名生員,師從其學。宋氏只得隔絳幃而傳道授業,朝廷賜宋氏爵號為"宣文君"。這可以說是有學問的女性所獲得的一種榮譽,據說是曠代所無。

東晉時有個婦人名叫韓蘭英,善於文章。齊武帝以為博士,教六宮書學,以其年老多識,被呼為"韓公",這又是一種男稱女用。據《南史》,在宋孝武時,這位"韓公"曾獻《中興賦》。

到了唐代,出了個以"曹大家"自許的宋若昭。宋若昭其父生五女,若昭排行第二。唐貞元中,被詔入禁中,試文章,論經史,俱合帝意。帝嘉其志,稱其為"女學士",拜內職,官尚宮,掌六宮文學。諸皇子、公主,皆以師禮事之,號曰"宮師"。"宮師"因之而成為對有學問女性的一種稱呼。


有學問的女性該如何稱呼?從歷史上看男稱女用的尷尬

還有元代的女畫家管道昇。管道昇為趙孟頫妻,善畫墨竹梅蘭,也工山水佛像。對於翰墨詞章,常常能夠不學而通。世稱"管夫人"。"管夫人"稱呼女性味十足,而從"管夫人"這一稱呼上,是絕對看不出其所成名的領域所在的。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慈禧太后勉強可算作一個。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下,她可以被稱為慈禧太后、那拉後、聖母皇太后、太皇太后、老祖宗等。

陳寅恪先生在《寒柳堂記夢未定稿》中,就以"慈禧太后"、"那拉後"與"孝欽後"三種稱呼稱之。據說,為慈禧太后所許可的,其身邊人常用的,也是比較親熱一點的一個稱呼是"老佛爺",這亦是一種標準的男稱女用。明代的建文帝就曾自號"老佛",不知"老佛爺"的稱呼是否由此而獲得靈感。

需要指出的是,古時的婦女特別是春秋時代的貴族女性,是有傅姆設置的,這是有較多的史料可以為證的。


有學問的女性該如何稱呼?從歷史上看男稱女用的尷尬

有的在出嫁前兩三個月由傅母集中"培訓",教授婦德、婦功之類或"主中饋"的知識,有的貴族女性終身都有傅母陪伴在身邊。這就是《詩經》所謂的"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師氏"指的就是傅姆。

關於"傅"是否是同性,這是由不同意見的。李善引《漢書》音義曰:"婦人年五十無子者為傅",何休注《公羊傳》雲:"老大夫為傳,老大夫妻為母"。古代的女師是有專有的名詞的,或者叫"妿"或者叫"姆",都是由年五十以上無子並且能以婦道教人之婦人擔任。"妿"又可被稱為"阿保",其地位一般說來低於"姆"。

諸如班昭在宮中的所為,還有號為宮師的宋若昭都是這一古老職業的延續。只是傅姆設置這一古老的職業,亦未能從中產生讓有學問女性為榮的通稱。


有學問的女性該如何稱呼?從歷史上看男稱女用的尷尬

對女性稱之為"先生",這是古已有之的。《紅樓夢》把給賈母唱戲的兩位女子就稱為"女先生",又被稱為"女先兒",王熙鳳就稱其為"女先兒",這出現在小說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 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中。這其中的"女先生"的稱呼,與其說是一種尊稱,倒不如說是帶有一點點的客氣而已。這與後世稱有學問的女性為"先生",還是不相同的。

"先生"稱謂是頗有歷史的一個詞。在《管子·弟子職》中,"先生"作為師稱頻頻出現,多達九次。

在唐代詩文中,"先生"一詞更是屢見不鮮。白居易《飲後戲示弟子》:"吾為爾先生,爾為吾弟子";王建《送司空神童》:"秋堂白髮先生別,古巷青襟舊伴歸"等。


有學問的女性該如何稱呼?從歷史上看男稱女用的尷尬

總起來看,"先生"一詞的含意還是比較單純的,除作為師稱外,還可以作為有學識有文化之人的稱呼。比如為《史記》某些部分作補的褚少孫,就自稱為"褚先生",《史記》中不難見到"褚先生曰"的情形。從歷史上看,那些有韜略有學問的士人儒者,常常自稱或被人稱為"先生"。

"先生"這個稱呼再好,那也只是男人們打下來的江山,在一開始其與女性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打個比喻吧,在中外寓言故事中都有類似於羊質而虎皮之喻,那意思是說"羊質"與"虎皮"就是兩股道、兩道勁、兩回事,誰好誰孬暫且不論,兩者本來就沒什麼相關。

只是到了現在,對於有學問的女性亦用尊稱"先生",只是因為用的多了,就變成一種自然狀態、習以為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