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怎怪孩子不信服?

“爸爸,你答應我的迪斯尼什麼時候才能去?”“哎呀,爸爸國慶節期間在外地出差,下次一定補給你好不好?”“你都說過多少回下次了?你們大人就是說話不算數,哼!”。

言必信,行必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怎怪孩子不信服?

商場裡、餐館外,一對父子的對話悄然飄進我的耳中,更鑽進身邊兒子的心裡。相似的場景,熟悉的對話,如出一轍的交流幾乎完整複製兩年多前我和兒子的場景,只不過節令換成了“五一”、目的地換成了長隆。話音剛落,兒子扭頭衝我會心一笑,點點頭說:“幸好你現在是個說話算數的老爸!”

這個不低的評價,可是我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的。曾經,我也是一個言而無信的父親,為了升職加薪一度醉心於工作,總是給兒子開空頭支票。一次輔導完作業,兒子追問答應他的漫畫書買了沒有,我猛然想起前日的承諾在層出不窮的工作瑣事中被忘得一乾二淨,只得尷尬地笑笑說:“明天一定記得買!”“唉,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啊——”兒子嘆了口氣,撇著嘴走開了,臨走留下這句我前幾天剛為他翻譯過意思的《明日歌》。

言必信,行必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怎怪孩子不信服?

兒子入睡後,和妻促膝深聊,詢問兒子平時對我的評價。之後恰逢朋友聚會,一群哥們酒足飯飽後不知不覺聊到孩子,細心聽了聽別人的帶娃心得。對比大家的看法和評價,加上一點不經意間的內心感悟和良心發現,覺得自己那些年“爸爸”這個角色確實當的不算稱職,於是及時撥亂反正,才逐漸贏得了孩子的信任。現將自己的些許感悟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1. 一輩子很長,但能陪孩子的時間能有多久?

網上有篇文章《瞬間淚目,我們還能陪孩子多久?觸動無數父母的漫畫!》,裡面寫到:當孩子小時候纏著我們,我們總覺得煩、覺得累;孩子上幼兒園了,看著背影甜蜜中有點心酸;進入小學,開始喜歡去學校,不再依賴你;離開你上大學,一年回來兩次;大學畢業,難得回來一趟,你最盼望孩子的電話“媽,我很好,你保重”;孩子結婚了,最希望聽到孩子說:“媽,今年我回家過年”。

是啊,仔細算算,我們真正能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間實在不算多。記得兒子出生,恰逢我剛剛升職為部門領導,上司的要求、下屬的期盼、崗位的職責、肩頭的重擔,敦促我每天都為了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唯獨沒有時間照顧剛出襁褓的兒子。印象裡沒餵過幾次奶粉、沒換過幾次尿片、沒哄過幾次入睡,兒子就悄悄地長大了、變高了。

忙工作、忙業務、忙應酬,工作確實如魚得水,領導器重、人際和諧、業績突出,可偏偏錯過了很多兒子成長的重要瞬間,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說話,都因缺少我的見證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言必信,行必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怎怪孩子不信服?

“漫畫書事件”過去不久,出差返京的火車上,旁人手機響起《時間都去哪了》,這是第一次認真聽歌詞、認真自我反思,回憶起多年來對兒子的愧疚,一向堅強的我競不覺間淚目,工作永遠忙不完,孩子的成長卻不會重複第二次,沒有兒子的陪伴自己努力的意義何在?下車後,我拖著行李趕到商場,樂高、玩偶、機器人,一口氣把近期答應兒子的東西全部買完,回去陪兒子一起玩,並把承諾的遊玩挨個兌現,兒子一連串地驚呼到:“這還是我老爸嗎?”看著兒子暢懷的笑臉和自在的享受,頓時感覺親情和溫暖是多麼可貴。

2. 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教出信守承諾的兒女

盧梭有一句名言: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言必信,行必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怎怪孩子不信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優點可能被自動模仿,缺點也可能被無限放大,最終都會體現在孩子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我們對孩子食言,在孩子心中就是欺騙,覺得大人能夠說了不做,自己也可以。

幾年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等六個省市針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43.8%的小學生和43.6%的中學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滿父母說話不算數。由此可以,孩子們對父母言而無信非常反感,父母對孩子食言的現象十分普遍,形勢十分嚴峻。

同事小李曾是位老牌菸民,從早到晚煙不離手,戒了好多次總是虎頭蛇尾,去年居然戒菸成功。後來詢問得知,兒子已經上三年級,上課貪玩、不聽講的毛病卻始終改不了,三天兩頭被老師約談,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好多回,兒子總是當時滿口答應,幾天後依然如是。

那天他又被老師請到學校,回家後氣急敗壞,指著兒子一頓臭罵,甚至準備抬手打兩巴掌。兒子委屈地邊哭邊說:“那你答應我和媽媽要戒菸,為什麼總是偷著抽啊?”原來他躲到樓道里抽菸的事早已被兒子窺探,自己舉起的手再也沒臉落下去了。

於是,小李和兒子約定互相監督,自己努力戒菸,兒子認真聽課,經過一段時間的拉鋸和競賽,最終他的煙總算戒了,兒子上課也基本不再玩了,實現了雙贏。所以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只有答應的事自己先做到,孩子才能信還不服、才會照做。

3.不要輕易許願,但言出就要踐諾

“曾子殺彘”的寓言故事家喻戶曉,曾子之妻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就許諾回來後殺豬給他吃。妻從集市歸來,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連忙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回答:“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毅然把豬殺了。

言必信,行必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怎怪孩子不信服?

“言必信,行必果”,這則古訓人人皆知,卻往往因為我們作為家長這個身份而忘記了踐行。

言必信,行必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怎怪孩子不信服?


網上有學生髮了個帖子《父母說話不算數怎麼辦?》,講的是父親承諾只要他期末考試進前五名就買某品牌手機送他,結果真的進了前五父親卻說話不算數了,下一學期的期末考試前母親又承諾只要考進前三名就為他買同樣的手機,結果真的進入前三母親也食言了,問網友他該怎麼辦。眾人紛紛跟帖發表看法,其中一位網友寫到:下次別信啦!但你一定要和你父母說清楚,以後做不到的事情就別再說啦!

這件事傳達給我們兩個信息:第一,父母由於食言已經失去孩子的信任;第二,兌現困難的事不要輕易許諾。

上次聚會,哥們張強分享了他的經歷。女兒去年八月鋼琴考級,由於孩子平時功課繁忙只能暑假練琴,加上他那段時間全力負責項目運作,去三亞度假的計劃只能暫緩,女兒連日來心情沮喪、鬱鬱寡歡。為了讓女兒安心練琴、全力備戰,他答應只要考級通過今年內一定讓她實現心願。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假期的刻苦練習,考級當天女兒發揮出色,雖然暫時無法查詢成績,但她自信可以通過。然而,項目超出預期時間,彼時已是八月下旬,正是團隊攻堅的最後時刻,時間、精力都不允許。女兒帶著失落開啟了新學期課程,經查詢考級也確實順利通過,雖然她嘴上沒有怨言,但一直悶悶不樂。

張強年底就要奔赴外地調研,算來算去只有“十一”長假可以成行,面對高昂的機票、房價、餐費,手頭不算寬裕的他十分猶豫,但想想本來工作忙陪孩子時間就少,連答應的事情都辦不到,又怎麼教育孩子?權衡利弊,最終還是兌現了承諾。

張強說,感覺那是女兒最開心的一次旅行,回來後學習勁頭更足了,成績顯著提升。在敬佩他的同時,我也得出一個結論:超出能力範圍的事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但只要開口就一定要兌現。

對孩子信守承諾,是為人父母的表率,是家長應盡的責任。重信守諾,從你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