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股市小散的自白:4個月,我被兩隻股票坑慘了

文 | 楊萬里

窗外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著,臨近午時,氣溫明顯升高。陽光穿過玻璃照射進來,大錘揉了揉惺忪的雙眼,無意願起床。

5月,來了。沒有一絲準備,前4個月就這樣過去了。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大錘此前一直待在家,靠著炒股打發時間。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上半年,我還會這麼傻嗎?”大錘自言自語了一句,躺在床上,望著窗外,陷入了回憶.......

如果你愛一個人,就讓他去炒A股;如果你恨一個人,也讓他去炒A股。

從2019年年初始,大錘在朋友介紹下,正式介入股票,成為一名新散戶。也許是冥冥之中註定有好運氣,那時的A股剛剛從熊市中恢復,一波反彈讓大錘嚐到了不少甜頭。

從炒券商到炒工業大麻再到炒科技,一個熱點接著一個熱點出場,大錘賺得盆滿缽滿。

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大錘問了朋友,是否應該退出股市。朋友冷笑道,這是一輛高鐵(牛市來了),再不上車,你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拋棄在後方。

K線之間,展現股市跌宕起伏,表現股民的愛恨情仇。大錘不想錯過行情,憑著新散戶的膽量,他一度重倉小市值股和影視股。

一位股市小散的自白:4個月,我被兩隻股票坑慘了

然而,直到忍痛割肉才深深體會到,那種想要抓住妖股翻倍的慾望,如同尿褲子一般,開始有點暖,後來有點涼。

炒股最最痛苦的莫過於靠運氣賺的錢,憑實力一次性虧完。大錘的故事,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也類似地出現在大錘身上。

一、折戟影視股

大錘炒股信奉著一個技巧:在一個行業處於最低迷的時期,要敢於重倉。

2019年炒股戰績亮眼,今年大錘計劃讓賬戶餘額再翻一倍。

翻開炒股軟件板塊分時圖,大錘帶著尋找牛股的急切心情,不斷探尋機會。這一次,他看上了影視股。

2015年,文化傳媒行業總市值超1.6萬億元,傳媒板塊指數從10000點附近最高漲至25011.95點,漲幅高達150%。到了2020年年初,傳媒板塊指數已跌破9000點,短短五年時間,指數跌幅逾60%。

“影視板塊已經超跌了,必有大幅反彈”,大錘隔著電腦屏幕,按奈不住地激動的心情。

到底買哪隻影視股呢?北京文化很快進入了大錘的視野。

北京文化前身為“北京旅遊”,主業經營範圍曾是門頭溝區龍泉賓館和潭柘寺。頭溝區原副區長因貪汙落馬後,地產商人丁明山於2010年通過中國華力控股出資5.375億元,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六年後,富德生命人壽出資超13億元,拿下15.66%股份,併成為第一大股東。同期,“北京旅遊”更名“北京文化”。

富德生命人壽入主後,北京文化變成了無實控人狀態。而一名叫宋歌的男士,在一系列錯綜複雜的關係下,成為了核心管理層。

看了《戰狼2》的網友想必對“樊大使”這個角色有印象,他的扮演者正是北京文化現任董事長宋歌。

2011-2013年期間,宋歌加入萬達影視擔任總經理,並與丁明山有些交集。2013年,富德生命人壽作為主要出資人成立了厚德前海基金,宋歌出任了董事長一職。

2014年,北京文化以1.5億現金收購了宋歌的北京光景瑞星(後更名為摩天輪文化),此後,宋歌開始執掌,並帶領北京文化在影視圈成名。

一位股市小散的自白:4個月,我被兩隻股票坑慘了

北京文化近年股價走勢圖

大錘認為,北京文化背後的資本系背景很強,而且這家公司有個特點,每年都會押中一款爆款電影,例如《我不是藥神》、《戰狼2》、《流浪地球》等都是例子。另外,從近年K線走勢看,每年的6--8月,北京文化的股價都會掀起一波小高潮。

於是,大錘在3月末開始買入北京文化股票,堅信股價一定會大漲。

時間總和人開玩笑。從四月開始,北京文化股價一直陰跌。年報披露後,北京文化鉅虧23.06億元。更令大錘糟心的是,一個負面消息隨即在網上曝光---北京文化原副董事長婁曉曦實名舉報北京文化系統性財務造假。

4月30日,北京文化股價一字跌停。大錘多次嘗試賣出,依然被埋。那一刻,他彷彿聽到了自己心碎的聲音。

一位股市小散的自白:4個月,我被兩隻股票坑慘了

資料來源於年報

收盤後,大錘打電話給了一位老股民,詢問對北京文化這家公司的看法。老股民表示已關注到審計師標註了“帶有強調事項無保留意見”。

大錘不解。老股民接著說,審計意見分為“標準意見”和“非標準意見”。如果是前者情形,那就說明審計師認為財報真實公允,如果是後者情形,審計師目的是提醒股民要注意相關風險。

大錘慌了,難道北京文化真的涉嫌財務造假?老股民說,暫時不能下定論。不過,他有一些識別上市公司財務是否穩健的方法:

一是關注海外收入情況。以信威集團為例,2016年海外收入佔總營收比例高達88.4%,實際上情況是,經過媒體調查,曝光出這家公司在東南亞的業務不實。

二是關注貨幣資金和負債情況。以康得新為例,賬面資金150億元,卻還不上10億債務。這家公司的財務是典型的“存貸雙高”,即看似有錢,有息負債卻高企。

三是關注關聯交易情況。以神霧環保為例,這家公司年報中確認收入的大多都是關聯方,需要提醒的是,很多關聯方的收入都是通過偽造合同等多種隱匿方式虛構的。

四是關注經營現金流情況。如果一家公司的淨利潤與經營現金流不匹配,股民應重點關注應收賬款這一科目。如果應收賬款佔資產比例過高,風險性就會增加。

五是關注大股東股權質押以及分紅情況。股票質押比例過高,一旦股價暴跌,會存在爆倉風險。同樣,若一家公司持續不分紅或者頻頻向市場融資,風險性會增加。

六是關注上市公司商譽情況。2015年和2016年是A股併購大年,一些上市公司溢價收購資產以增加業績,但也會形成較高商譽。如果上市公司商譽數值高企,股民應關注被收購標的業績能否達到承諾。

當然,現在上市公司造假都是系統系的。除了關注公司基本面,還得關注會計事務所的資質,有些會計事務所也被外界曝光過聯合上市公司欺騙股民的情形。

大錘聽後若有所思,基本瞭解瞭如何去分析上市的財務。他承認,這次操作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自己抄底心態造成的。

在風險未解除前,不應去盲目接飛刀。就像那些購買原油期貨產品的投資者一樣,若以賭徒心態投機,只會讓自己虧損。

大錘抄底北京文化浮虧是事實,怎麼辦?希望下週能打開跌停板吧。

二、錯信券商研報

在上古時代,占卜師們以龜殼和牛甲骨來判斷未來。千年之後,占卜師的角色發生改變,金融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的職業,叫研報分析師。

在A股這個市場,魚龍混雜,各大門派大師輪番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場,就看誰推薦的行業會大漲。

值得關注的是,有些術語可信,有些則不可信:

“結構性牛市” —— 有些股票會漲,有些股票會跌,看你怎麼操作。

“略超預期”——誤差估計在50%—100%之間,否則要被打臉。

“尚待確認,有待證實,靜待公佈”——可能沒戲,你再等等。

“XX可期”——覺得很有戲,又怕它突然沒戲,不能說的太滿。

“下跌就是買入良機”——原本認為這個股會漲的,沒想到一直在跌,越跌越補,希望能攤平成本。

“股價凸顯估值優勢”——已經跌得不像樣了,到底幾倍市盈率才是個底?

“風險提示”——如果最後判斷錯了,你也別怪研報沒給你風險提示。

尷尬的是,在折戟北京文化前,大錘也踩中了一個雷,即錯信券商研報。

一位股市小散的自白:4個月,我被兩隻股票坑慘了

年初,大錘看到了樂凱新材這家上市公司。他打開了一份研報,看到分析師介紹稱“壓力測試膜方面,公司是國內唯一/全球唯二供應商,已經突破富士壟斷”。甚至,券商還給出了翻倍的目標價。

市值低(不足40億),又是稀缺公司,大錘興奮了,於是買入股票。

不久後,市場開始調整,這隻股票一直下跌。即使市場反彈,其股價卻反彈無力。大錘喃喃自語,說好的稀缺公司,為何表現這麼差?他打算深入瞭解這家公司。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樂凱新材並非券商研報描述得那麼激動人心。資料顯示,該公司近九成收入來自信息防偽材料包括熱敏磁票和磁條等,產品主要應用於交通領域,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火車票上的一部分。

讓大錘難受的是,他發現,隨著“無紙化”車票推出,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面臨很大壓力。如果未來紙質車票退出使用,熱敏磁票這一款產品的使用會大幅降低。

股價上漲是靠什麼推動?除了業績增長,市場也十分重視其發展前景。但樂凱新材不符合條件。

大錘在電腦面前考慮了很久,在憤怒中,他按下了賣出鍵,被迫割肉。望著綠色的盤面,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沒有看懂一家公司的基本面,盲目信任券商研報,以為炒作小市值股票就能翻倍,沒想到,最後因自己貪心釀成了虧損悲劇。

結尾

股市像一個“鐘擺”,總是從一個極端擺向另一個極端。股民的情緒也一樣,從悲觀到樂觀再到悲觀,依次循環。

大錘作為新散戶,經歷了股市過山車行情,賺過,也大虧了。這就是股市的規律,“七虧二平一盈”。

殘酷的熊市能摧毀股民對未來的所有幻想,起初是失望,最後是絕望;急速的牛市,能刺激所有股民的荷爾蒙,起初是懷疑,最後是瘋狂。

大錘的經歷是否跟你相似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炒股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